【本草備要-甘草】
草部·甘草
有補有瀉,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味甘。
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緩之)。
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
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
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
入峻劑則緩正氣(薑、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
入潤劑則養陰血(炙甘草湯之類)。
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
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
通行十二經。
解百藥毒(凡解毒藥,并須冷凍飲料,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
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
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于滿所。
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
故《別錄》、甄權并云除滿,脾健運則滿除也。
仲景冶痞滿,有甘草瀉心湯。
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
陶宏景,著《明醫別錄》,發明藥性)。
大而結者良。
補中炙用,瀉火生用,達莖中(腎莖)用梢(梢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
白朮、苦參、乾漆為使。
惡遠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
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
丹溪治勞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仲景詒傷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氣、喘咳之劑。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
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贊帝力而人不知,參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
故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
即如后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見效,此古法也。
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殊屬可笑。
附記于此,以正其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