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草備要-大黃


本草備要 草部 大黃 大瀉血分濕熱,下有形積滯

 

大苦大寒,入足太陰,脾。

 

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

 

血分,其性浮而不沈,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

 

(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註曰:「酒浸」。

 

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註曰:「酒洗」。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皆有分別。

 

(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苦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病愈後,或目赤、喉痺、頭痛、膈上熱疾生也。

 

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發熱譫語,大腸有燥糞,故譫語,宜下之。

 

譫音占。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裏急,黃疸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

 

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

 

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皆土鬱奪之。吐血衄血,血閉血枯,損傷積血,一切實熱,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蝕膿消腫,能推陳致新。

 

然傷元氣而耗陰血,下多亡陰。

 

若病在氣分,胃虛、血弱者禁用。

 

病在氣分而用之,是謂誅伐無過。

 

(東垣曰)能推陳致新,如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

 

(時珍曰)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血,邪結上焦,謂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

 

(經曰)太陰所至為痞滿。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脹是已。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只用半夏瀉心湯。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

 

(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

 

又心本不足,肝、肺反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

 

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奭曰)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以治虛勞吐衄,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生;

 

血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

 

川產錦紋者良,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黃芩為使。

 

欲取通利者,不得驟進穀食,大黃得穀食,便不能通利耳。

 

(夷堅志)湯火傷者,搗生大黃,醋調

 

 

01  

02  

03  

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術龍 的頭像
    術龍

    【術龍五術堪輿學苑】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