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 ,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周易卷之三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