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習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十一章心得

學理傳授者:術龍老師    04_avatar_middle
研習論述者:唐勇研習生
-------------------------------------------------------------------------------------------------

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易之興也。

易這流行、盛行開始。

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他對著殷朝此最後一代,環繞此極遵循的規範怪異、不合常理,對著文王和商朝最後一位君主這所作所為怪異、不合常理,正確原因他言詞、文詞不安全,不安全者用止息、使安定,改變者用全部的、毫不保留的,他的方法極程度之深,眾多的內容未捨棄不用,害怕因為結局、最後的時刻事情的起頭、開端,他求沒有災禍,這裡此稱呼改變的方法而已。

 


2013年10月1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易之興也。

易的流行、盛行開始。

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他正值商代後期這尾端一代,普遍、全面此熱鬧的、大規模的此規範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正值文王和紂的所作所為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事情原因他言詞、文詞端正,端正者用安舒無事,改變者用歪斜,他的方法極大,眾多的內容未沒有用處的,害怕因為結束開端,他收為己有沒有過失,這個此稱呼改變這方法而言。

 

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易學從何時流行與興盛的呢?

那便是商代後期這裡開始的,這一時代已經變成了全面性的在傳授易學,因為,當初這個易所流傳的是原原本本沒有修改過的,因此,傳授得非常正面與直白,所以,不管什麼人,只要找到會的人而學習,多多少少都能學會一方之術。

因此,學易會易的人很多,由於當時的易學是正確並且完整的,所以,大家都能比較容易的掌握易的源、理、義、法、竅,由此而通易數、易術、易法,學以自用,也就擁有了可以運用萬物作為工具或武器的能力,這便被稱為了法術,也就呈現了當時法術盛行的狀況。

《封神榜》這個神話故事所描述的正是這種現狀,不管內容是真或假都是邪門的,說它是假的,它好像又說的頭頭是道,說它是真的,好像與我們的認知又相差甚遠,不過認知並不能作為依據來否定,就像如果把現在我們的世界狀況寫成書,描述著我們現今的衛星、飛機、汽車、電影、電腦、網絡等科技產物的運用,拿去給幾百年前的古人看的話,他們一定也會認為這是神話故事。

所以,我們可以暫時認為《封神榜》這本書所描述的是有所依據的,而當時懂易之人很多,也就自然呈現了兩類人,那就是懂易的君子與懂易的小人。

君子用易,自然會遵守天地規範,運用到正確的地方,呈現出安全、舒適、無事;

小人用易,就會呈現歪斜不正確,被自身慾望所主導,而想要脫離天地規範的約束,用身體通天入地,禍亂天地規律,以獲取長生不死。

不管他們把易運用在對的地方或是錯的地方,一樣都是有極大的作用與影響的,因為,易裡面的任何內容都是有用與真實的,這些內容運用到極致,已經可以干擾天地規律的正常運作,因此,天地規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與挑釁,而產生害怕,才要結束掉學術在人間的散播。

然後,用封神榜的名義擺下擂台,吸引懂易用易之人加入文王或紂王的隊伍,展現各自的學術能力互相拼搏,最終導致全部死亡,而使他們所掌握的法術收歸回了天地之間,這是沒有過錯的,因為,他們的能力已經超出了天地的掌控,與普通人的能力相差太大,而導致天地秩序混亂。

這也導致了再沒有懂易者口傳心授,只流傳下了一些學術名稱與只言片語,導致世人無法參透,而自作聰明者,卻以自己的認知來曲解這個學術,因而產生出像後天八卦這樣的歪理謬論。


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任何事物,不符合我們認知的不見得就是假的,很可能是我們自身知識的不足而導致的認知的不夠,相反,我們所認為真的東西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同樣也可能是知識的不足而導致認知的偏差。

但是,任何事物,一定要有頭有尾,有依有據,如此,才能擁有讓人信服的理由,千萬不能自作聰明,只通過只言片語就認為自己懂了會了,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還有,不管我們累積的知識有多麼豐厚,展現的能力有多麼的出色,都要時刻以一個君子的所作所為來約束自己,不要以為能力已經大到了沒有人能約束與掌控,就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不要忘了我們的能力來源於天地,在我們的所作所為已經不符合天地規律之下,天地自然也能以死亡的方式收回我們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