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八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直譯內容

上善若水.

最好的、優等的好的、正面的似、好像液體。

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液體好的、正面的好處、益處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並未相抗衡、互不相讓。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置身許多人這地方、位置壞、不好,所以未知對方法。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住好的、正面的場所,思想、意念好的、正面的深,結交、交往好的、正面的人,說、講好的、正面的誠實,業務好的、正面的管理、統理,所作所為好的、正面的用途、功用,行為好的、正面的經常。

夫唯不爭,故無尤.

只有沒有未相抗衡、互不相讓,所以沒有怪罪、怨恨。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八章】是要告訴我們

上善若水.

最好的、優等的好的、正面的似、好像液體。

最好的與優等的必需正面的似、好像液體一樣。

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液體好的、正面的好處、益處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並未相抗衡、互不相讓。

液體正面的好處與益處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並未發生相抗衡與互不相讓狀況。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置身許多人這地方、位置壞、不好,所以未知對方法。

置身許多人這地方、位置壞、不好,所以未知對方法。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住好的、正面的場所,思想、意念好的、正面的深,結交、交往好的、正面的人,說、講好的、正面的誠實,業務好的、正面的管理、統理,所作所為好的、正面的用途、功用,行為好的、正面的經常。

要處在好的立場,心思要深思熟慮,要與人保持好關係,說話要誠實以對,處理事情要有分寸,行事要會才能做,行動必須合乎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

只有沒有未相抗衡、互不相讓,所以沒有怪罪、怨恨。

只有如此沒有衝突爭議,所以無犯錯之慮。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善】
(1)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2)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專長於。如:「善於辭令」、「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熟悉的。如:「面善」。
(5) 容易。如:「善忘」、「善變」、「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6) 待人親切。如:「和善」、「友善」、「善待」。
(7) 收拾整理、辦理。如:「善後」。


【若】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水】
(1) 無色、無味的液體。如:「冰水」、「熱水」、「水火無情」。
(2) 江、海、河流、湖泊的總稱。如:「漢水」、「洛水」、「水運」、「水路」。
(3) 汁、液。如:「墨水」、「藥水」、「橘子水」、「檸檬水」。


【利】
(1) 好處、益處。如:「私利」、「利益」、「福利」、「利令智昏」、「有利有弊」。
(2) 銳。如:「利劍」、「鋒利」、「銳利」。
(3) 從本金生出的子錢。如:「利息」、「紅利」、「利潤」、「連本帶利」。
(4) 方便、有好處。如:「便利」、「利人利己」、「損人不利己」。
(5) 吉祥、順利。如:「大吉大利」。


【萬】
(1) 數目字。千的十倍。如:「百萬」、「千萬」。
(2) 眾多的、許多的。如:「萬物」、「萬年」、「萬象」、「萬難」、「萬紫千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 絕對、非常,用來形容情勢的極致。如:「萬全」、「萬不得已」、「萬萬不可」、「萬無一失」。
(4) 千萬:
A>數目的名稱。在百萬之上,億之下。如:「這間房子價值千萬。」
B>三提醒的話,即務必。如:「需要什麼儘管說,千萬不要客氣。」
C>形容數目極多。如:「數以千萬」。
(5) 萬一:
A>意外發生的事。如:「小心駕駛,以防萬一。」
B>或許、或者。如:萬一下雨了,你可要趕快把衣服收起來。」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又】
(1) 再。表示動作或現象的重複。如:「看了又看」、「你又來了!」、「一天又一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兼而有之。用來連結平列的詞意。如:「又唱又跳」、「又快又好」、「她又美又聰明。」
(3) 並。表示強調的語氣。如:「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又不是三歲小孩,怎麼會不懂呢?」
(4) 表示更進一層。如:「他的病情又加重了。」
(5) 表示動作或情況先後連接。如:「他病才剛好又回去工作了。」
(6) 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三又二分之一。」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爭】
(1) 努力求取。如:「爭取」、「競爭」、「據理力爭」、「兵家必爭之地」。
(2) 吵嘴、辯論。如:「爭吵」、「爭論」、「口舌之爭」。
(3) 搶著。如:「爭先恐後」、「爭著付錢」、「爭風吃醋」。
(4) 相抗衡、互不相讓。如:「爭執」、「意氣之爭」。


【處】
注音 1.ㄔㄨˋ 2.ㄔㄨˇ
解釋
1.ㄔㄨˋ
(1) 地方、場所。如:「各處」、「住處」、「通信處」。
(2) 事物的部分。如:「好處」、「長處」、「用處」。
(3) 機關團體的組織單位。如:「人事處」、「訓導處」、「總務處」。
2.ㄔㄨˇ
(1) 置身。如:「處境」、「設身處地」、「處變不驚」。
(2) 辦理。如:「處理」。
(3) 對有過失的人加以制裁。如:「處分」、「處罰」。
(4) 交往、對待。如:「相處」、「和平共處」。
(5) 決斷。如:「處決」、「處斷」。
(6) 男子在家未出仕或女子未出嫁的。如:「處士」、「處子」、「處女」。


【眾】
(1) 許多。如:「眾多」、「眾生」、「眾人」、「眾星拱月」。
(2) 許多人。如:「大眾」、「觀眾」、「眾口爍金」、「眾叛親離」。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所】
(1) 地方、位置。如:「處所」、「場所」、「適得其所」。
(2) 機關、單位。如:「診所」、「派出所」、「鎮公所」、「研究所」。
(3) 語助詞:
A>表示動作的意向。如:「所向無敵」、「據我所知」。
B>與「為」、「被」合用,表示被動。如:「他的作品被大家所喜愛。」
(4) 指示代名詞。如:「所見所聞」、「所作所為」。
(5) 量詞。用於計算建築物的單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學校」。
(6) 所以:
A>因此,表示結果。如:「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才管你。」
B>為何、為麼,表示原因。如:「這就是我所以要轉學的原因。」


【惡】
注音 1.ㄜˋ 2.ㄨˋ 3.ㄨ
解釋
1.ㄜˋ
(1) 壞、不好。與「善」相對。如:「惡人」、「惡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 醜。如:「醜惡」。
(3) 凶狠。如:「惡犬」、「凶惡」、「惡毒」。
(4) 壞事、犯罪的行為。如:「罪惡」、「作惡多端」、「惡貫滿盈」。
2. ㄨˋ
討厭。如:「可惡」、「厭惡」、「深惡痛絕」。
3. ㄨ
怎麼、何,表示疑問。通「烏」。如:「惡乎」。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幾】
注音 1.ㄐ| 2.ㄐ|ˇ
解釋
1. ㄐ|
幾乎:極為接近的、差不多的。如:「我幾乎快忘記這回事了。」
2. ㄐ|ˇ
(1) 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如:「相差無幾」、「才看了幾頁書就睡著了。」
(2) 對未知數目的疑問詞。如:「流星是幾時出現的?」、「你們班上有幾個人?」
(3) 幾何:
A>不確定數目的疑問詞。如:「人生幾何?」
B>研究物體形狀、位置、大小之間相互關係的學問。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居】
(1)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2)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3)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4)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5) 儲存。如:「奇貨可居」。
(6)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7)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8)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9) 居士:
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
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地】
注音 1.ㄉ|ˋ 2.˙ㄉㄜ
解釋
1.ㄉ|ˋ
(1)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2)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3)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4)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5)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6) 本質、底子。如:「質地」。
2. ˙ㄉㄜ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心】
(1) 心臟:內臟之一。主管體內血液循環的器官。
(2) 思想、意念。如:「愛心」、「良心」。
(3) 腦海。如:「心思」、「心想事成」。
(4) 感情、情緒。如:「心情」、「心平氣和」。
(5) 物體的中央、內部。如:「圓心」、「掌心」。


【淵】
(1) 深水。如:「山淵」、「淵海」、「淵泉」、「如臨深淵」。
(2) 深厚的。如:「淵博」、「淵識」、「淵廣」。
(3) 淵源:本源、根源。如:「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淵源。」


【與】
1.
(1)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2)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3)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4) 贊、助。如:「與人為善」。
(5)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6) 等待。如:「時不我與」。
(7)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2.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言】
(1) 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2) 話語、所說的話。如:「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3) 字。如:「七言詩」、「五言絕句」。
(4) 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信】
(1) 誠實。如:「信用」、「誠信」、「失信」。
(2) 可靠、不懷疑。如:「信任」、「信賴」、「信譽」、「相信」、「可信度」。
(3) 崇仰。如:「信仰」、「信念」、「信徒」、「信奉」。
(4) 隨便、任意。如:「信步而行」、「信口開河」、「信手拈來」。
(5) 書札、函件。如:「書信」、「信件」、「掛號信」。
(6) 消息。如:「音信」、「報信」、「信息」、「喜信」。
(7) 憑證。如:「信物」、「印信」。


【政】
(1) 眾人的事情。如:「政事」、「政治」、「從政」。
(2) 公家機關的業務。如:「內政」、「財政」、「省政」。


【治】
(1) 管理、統理。如:「治國」、「治理」、「統治」、「治家」。
(2) 處分。如:「治罪」、「處治」、「懲治」。
(3) 研究。如:「治學」、「治經」。
(4) 診療。如:「治病」、「醫治」、「無藥可治」、「不治死亡」。
(5) 太平的、安定的。如:「治世」、「治平」、「長治久安」。
(6) 政府機關所在地。如:「省治」、「縣治」。
(7) 經營。如:「治產」。
(8) 整理、辦理。如:「治裝」、「治喪」、「整治行囊」。
(9) 疏通清理。如:「治水」、「治河」。


【事】
(1) 人類的所作所為,都稱為「事」。如:「事情」、「人事」、「事與願違」。
(2) 職業。如:「謀事」、「事業」、「事求人」、「人浮於事」。
(3) 關係、責任。如:「當事人」、「沒你的事,請別插手!」
(4) 變故。如:「出事了!」、「交通事故」、「平安無事」、「九一八事變」。
(5) 奉養。如:「事奉父母」。
(6) 做。如:「大事宣傳」、「不事生產」。


【能】
(1)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2)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3)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4)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5) 用途、功用。如:「功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動】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時】
(1)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2)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3)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4)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5) 偶爾。如:「時好時壞」。
(6)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7)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夫】
注音 1.ㄈㄨ 2.ㄈㄨˊ
解釋
1. ㄈㄨ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ㄈㄨˊ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唯】
(1)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2)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尤】
(1) 特別、格外。如:「尤其」、「尤甚」。
(2) 怪罪、怨恨。如:「怨天尤人」。
(3) 過失、錯誤。如:「以警效尤」。
(4) 尤物:
A>特異的人物。
B>美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