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十三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

辱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

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直譯內容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溺愛使受到羞恥你的出乎意料的,重視憂心憂慮你的修養‧

何謂寵辱?

什麼稱呼溺愛使受到羞恥?

辱為下.

使受到羞恥是位居低處‧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合宜你的出乎意料的,放過你的出乎意料的,此稱呼溺愛使受到羞恥你的出乎意料的‧

何謂貴大患若身?

什麼稱呼重視憂心憂慮你的品格修養?

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

我為何要如此憂心憂慮,當作自己該有的品格修養‧

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如果自己沒有名分地位,我有什麼憂心憂慮!

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

所以重視名分地位到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你值得寄託委任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

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珍惜用品格修養當作重要不可或缺的人,你值得託付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十三章】是要告訴我們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溺愛使受到羞恥你的出乎意料的,重視憂心憂慮你的修養‧

如果您認同與包容自己錯誤而不知羞恥那你的出乎意料會很多,您應該憂慮您的為人品格修養。

何謂寵辱?

什麼稱呼溺愛使受到羞恥?

什麼是認同與包容自己錯誤而不知羞恥呢?

辱為下.

使受到羞恥是位居低處‧

蒙羞到最低點。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合宜你的出乎意料的,放過你的出乎意料的,此稱呼溺愛使受到羞恥你的出乎意料的‧

認同您的錯誤,包容您的錯誤,就是如果您認同與包容自己錯誤而不知羞恥你的出乎意料的。

何謂貴大患若身?

什麼稱呼重視憂心憂慮你的品格修養?

什麼是重視憂慮你的品格修養?

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

我為何要如此憂心憂慮,當作自己該有的品格修養‧

我為何要如此憂心憂慮,來當作自己應該有的品格修養‧

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如果自己沒有名分地位,我有什麼憂心憂慮!

如果自己沒有名分地位企圖心,我有何好憂心憂慮的!

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

所以重視名分地位到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你值得寄託委任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

所以重視自己還在時間裡面機會,所以值得寄託委任擁有時間裡面機會。

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珍惜用品格修養當作重要不可或缺的人,你值得託付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之處。

珍惜用自己品格修養當作時間裡面程序掌握的人,那您值得託付于時間裡面程序。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寵】
(1) 尊貴、光榮。如:「尊寵」、「榮寵」。
(2) 偏愛、溺愛。如:「寵愛」、「受寵」、「小孩子不可以太寵。」
(3) 借指妾、姨太太。如:「納寵」。

【辱】
(1) 羞恥。如:「恥辱」。
(2) 使受到羞恥。如:「辱國」、「自辱人辱」。
(3) 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
(4) 用在應酬的謙詞或敬詞。如:「辱蒙」、「辱承」、「辱臨」、「辱蒙惠顧」。

【若】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驚】
(1) 心中害怕而不安。如:「吃驚」、「受驚」、「驚慌」。
(2) 使受驚。如:「打草驚蛇」、「驚天動地」。
(3) 出乎意料的。如:「驚喜」、「驚訝」、「驚奇」。
(4) 可怕的、嚇人的。如:「驚濤駭浪」。

【貴】
(1) 價值高的。如:「貴重」、「昂貴」、「賤買貴賣」。
(2) 身分尊高。如:「尊貴」、「貴族」、「貴賓」。
(3) 敬辭。如:「貴姓」、「貴國」、「貴寶地」。
(4) 注重、重視。如:「人貴自立」、「難能可貴」。
(5) 地位高的人。如:「權貴」。

【大】
1.
(1)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3)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4)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5)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6)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7)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2. (1)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2) 大王:
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
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患】
(1) 憂心、憂慮。如:「憂患」、「患得患失」。
(2) 災難。如:「災患」、「禍患」、「水患」、「患難與共」。
(3) 生病。如:「患病」。
(4) 生病。如:「病患」、「傷患」。

【身】
(1) 人或動物的軀體。如:「身體」、「健身」、「身長七尺」、「隨身攜帶」。
(2) 物體的軀幹。如:「樹身」、「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
(4) 親自。如:「身教」、「以身作則」、「身歷其境」、「身體力行」。
(5) 名分、地位。如:「身分」、「身家」、「出身寒微」、「身敗名裂」。
(6)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立身處世」。
(7) 懷孕。如:「有身」、「身孕」。
(8) 量詞。用於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佛像五百身。」

【何】
(1) 疑問詞:
A>什麼。如:「何人」、「何年何月」、「有何相干」。
B>為什麼。如:「何必」、「何樂不為」。
C>哪裡。如:「何去何從」、「子欲何往?」
(2) 嘆詞。多麼,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多」、「何其不幸」。
(3) 副詞。豈、怎麼。如:「何只」、「何足掛齒」。

【謂】
(1) 稱呼。如:「稱謂」。
(2) 告訴。如:「父謂子」。
(3) 無謂:沒有道理、意義。如:「無謂之爭」、「無謂之事」、「無謂之舉」。
(4) 無所謂:不在乎、不要緊。如:「誰先去都好,我無所謂。」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得】
1.
(1)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2)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3)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4)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嘩」、「得饒人處且饒人」。
(5)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2.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3.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失】
(1) 丟掉、遺落。如:「喪失」、「遺失」、「失而復得」、「失魂落魄」。
(2) 錯過、放過。如:「失之交臂」、「錯失良機」、「機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
(4) 錯誤。如:「失誤」、「過失」、「言多必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5) 脫離掌握。如:「失控」、「失足落水」。
(6) 違背、不合。如:「失信」、「失禮」、「失職」。
(7) 不稱心。如:「失意」、「失望」、「失志」。
(8) 改變,和常態不同。如:「失常」、「驚惶失色」、「痛哭失聲」。

【是】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吾】
(1) 我。如:「吾人」、「吾輩」。
(2) 我的。如:「吾友」、「吾妻」、「吾土吾民」。

【所】
(1) 地方、位置。如:「處所」、「場所」、「適得其所」。
(2) 機關、單位。如:「診所」、「派出所」、「鎮公所」、「研究所」。
(3) 語助詞:
A>表示動作的意向。如:「所向無敵」、「據我所知」。
B>與「為」、「被」合用,表示被動。如:「他的作品被大家所喜愛。」
(4) 指示代名詞。如:「所見所聞」、「所作所為」。
(5) 量詞。用於計算建築物的單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學校」。
(6) 所以:
A>因此,表示結果。如:「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才管你。」
B>為何、為麼,表示原因。如:「這就是我所以要轉學的原因。」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我】
第一人稱稱代詞。用於自稱。如:「我是一個小學生。」

【及】
(1) 達到。如:「及格」、「及第」、「推己及人」、「水深及膝」。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追及」、「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牽涉、影響到。如:「波及」、「涉及」、「普及」、「言不及義」。
(4) 和、與。如:「書及劍」。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託】
(1) 寄託、委任。如:「託售」、「託付」、「委託」、「託孤」。
(2) 請求幫助。如:「請託」、「懇託」、「拜託」。
(3) 借故推委躲避。如:「推託」、「假託」、「託辭」。
(4) 依賴。如:「託福」、「託庇」。

【愛】
(1) 喜歡。如:「喜愛」、「酷愛」、「愛屋及烏」。
(2) 珍惜。如:「憐愛」、「愛惜」、「自愛」。
(3) 男女間相互的情意。如:「情愛」、「戀愛」。
(4) 親慕的情緒或事物。如:「慈愛」、「恩愛」、「親愛」、「割愛」、「同胞愛」。
(5) 仁惠。如:「仁愛」、「遺愛」。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寄】
(1) 託付。如:「寄託」、「寄望」、「寄放」、「寄養」、「寄賣」、「寄存」。
(2) 依附。如:「寄食」、「寄主」、「寄居」、「寄生蟲」、「寄宿生」。
(3) 傳送。如:「寄信」、「寄情」、「郵寄」、「寄語白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