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十四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在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直譯內容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這沒有看到,指稱說平順、平坦。

聽之不聞,名曰希;

用耳朵收受聲音這沒有聽到,指稱說盼望。

摶之不得,名曰微.

憑藉這沒有獲取,指稱說精深。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這三種沒有能夠獲得查問責問,所以蒙騙冒充才當成一體。

其上不曒,在下不昧.

他在高處沒有光明,處於最低處沒有昏暗不明。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規矩準則約束制裁沒有獲得指稱,還原如初還給沒有內容。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對稱呼沒有形態的樣子,沒有內容的外觀狀態,對稱呼突然意想不到似有似無‧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接沒有看到他最先的,接著沒有看到他位置上。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

憑據距今久遠的年代的學說,用的話現在還存在。

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用學問識見距今久遠的年代事情的起頭開端,正確稱呼真理學說方法。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十四章】是要告訴我們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這沒有看到,指稱說平順、平坦。

見不到未來就認為未來會一切渡過難關與平順。

聽之不聞,名曰希;

用耳朵收受聲音這沒有聽到,指稱說盼望。

聽不到自己的需求聲音就希望得知有所盼望。

摶之不得,名曰微.

憑藉這沒有獲取,指稱說精深。

憑藉追求得不到夢想就認為博大精深。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這三種沒有能夠獲得查問責問,所以蒙騙冒充才當成一體。

這三種狀況都是因為不能去詢問而印證,所以才產生騙子冒充當成神蹟來招搖撞騙。

其上不曒,在下不昧.

他在高處沒有光明,處於最低處沒有昏暗不明。

有高地位者沒有比較聰明,處在低位者也不代表比較愚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規矩準則約束制裁沒有獲得指稱,還原如初還給沒有內容。

世間一切規矩準則與約束獎懲如果沒有正確名稱,就不能回歸本義內容與作用。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對稱呼沒有形態的樣子,沒有內容的外觀狀態,對稱呼突然意想不到似有似無‧

對稱呼沒有正確代表其義,就無法呈現出應有內容的作用,對稱呼只是呈現出相似非相同之意。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接沒有看到他最先的,接著沒有看到他位置上。

接續看不見他所說的起源意思,接著也看不見他所說的最後結果。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

憑據距今久遠的年代的學說,用的話現在還存在。

掌握年代已久流傳下來的學術方法,用於此學術方式現在依然可以正確運用。

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用學問識見距今久遠的年代事情的起頭開端,正確稱呼真理學說方法。

所用學術方法印證揭開古代流傳下來的起源學理,正確稱呼生命起源學術。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視】
(1) 看、查看。如:「注視」、「凝視」、「監視」、「巡視」、「訪視」。
(2) 看待、對待。如:「忽視」、「重視」、「一視同仁」、「視死如歸」。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見】
1.
(1) 看到。如:「看見」、「相見恨晚」、「見賢思齊」、「見死不救」。
(2) 拜會、訪問。如:「拜見」。
(3) 會面。如:「接見」、「見客」。
(4) 看法。如:「見解」、「淺見」、「偏見」、「遠見」、「見仁見智」。
(5) 漸漸顯現。如:「見效」、「日見興旺」、「他的病日見好轉。」
(6) 遇到。如:「見水即溶」、「見風就裂」、「見風轉舵」。
(7) 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如:「見笑」、「見棄」、「請別見怪」。
2. 顯露、顯出。通「現」。如:「發見」、「情見乎辭」。

【名】
(1)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如:「人名」、「山名」、「地名」、「植物名」、「樂器名」、「職官名」、「請問芳名」、「尊姓大名」。
(2) 聲譽。如:「名聲」、「名氣」、「美名」、「盛名之累」、「名不虛傳」。
(3) 出色的、大家都知道的。如:「名人」、「名醫」、「名言」、「名酒」、「風景名勝」。
(4) 指稱、形容。如:「莫名其妙」、「無以名之」。
(5) 量詞。
A>用於計算人的單位。如:「學生十名,缺席一名。」
B>用於計算排名的單位。:「全班第十名」。
(6) 名牌:
A>標示名字的牌子。如:「記得把這幾個名牌發下去給學員佩戴。」
B>有名的品牌。如:「這件衣服可是名牌?」

【曰】
(1) 說。用於文言文。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稱為。用於文言文。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夷】
(1) 中國古代東方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現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民族為「夷」。如:「東夷」、「蠻夷」、「夷狄」、「四夷」。
(2) 平順、平坦。如:「化險為夷」。
(3) 鏟平、使平坦。如:「夷為平地」。
(4) 消滅、殺除。如:「夷其九族」。

【聽】
1.
(1) 用耳朵收受聲音。如:「聽力」、「聽覺」、「傾聽」、「聽音樂」。
(2) 探問消息。如:「打聽」。
(3) 順從、服從。如:「聽從」、「聽話」、「言聽計從」。
(4) 等候。如:「靜聽消息」、「聽候指示」。
2.
(1) 任由、任憑。如:「聽任」、「聽憑」、「聽天由命」、「聽其自然」。
(2) 治理、處理。如:「垂簾聽政」。
(3) 裁決、裁斷。如:「聽獄」、「聽訟」。

【聞】
(1) 聽到。如:「不聞不問」、「所見所聞」、「聞風響應」、「百聞不如一見」。
(2) 聽見的事情、消息。如:「新聞」、「趣聞」、「天下奇聞」、「博學多聞」。
(3) 用鼻子分辨氣味。如:「聞香下馬」、「你聞到什麼味道沒有?」
(4) 傳達報呈。如:「奉聞」。
(5) 名譽、名望、名聲。如:「不求聞達」。

【希】
(1) 盼望。如:「希望」、「希求」。
(2) 少。通「稀」。如:「希少」、「希罕」、「人生七十古來希」。

【摶】
(1)用手把東西捏成一團。
(2)凝結。
(3)憑藉。

【得】
1.
(1)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2)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3)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4)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嘩」、「得饒人處且饒人」。
(5)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2.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3.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微】
(1) 細小、不明顯的。如:「細微」、「微小」、「微生物」、「見微知著」。
(2) 稍稍、輕、略。如:「稍微」、「微笑」。
(3) 衰弱、勢力小。如:「衰微」、「式微」。
(4) 精深。如:「微妙」、「精微」。
(5) 卑賤。如:「卑微」、「人微言輕」。

【此】
(1) 這、這個。如:「彼此」、「顧此失彼」、「此時此刻」、「此物最相思」、「此曲只應只天上有」。
(2) 這裡、這兒。如:「由此前進」、「到此為止」。

【三】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致】
(1) 給。如:「致送」、「致贈」。
(2) 招引。如:「招致」、「致禍」。
(3) 旨趣、情況。如:「情致」、「興致」、「景致」。
(4) 竭盡、盡力。如:「致力」。
(5) 傳達、表示。如:「致敬」、「致賀」、「致謝」、「致意」。
(6) 獲得。如:「致富」。
(7) 使得。如:「導致」、「以致」。

【詰】
(1)查問;責問。如:詰責。
(2)懲治。
(3)曲折。如:詰屈。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混】
(1) 摻雜。如:「混合」、「混淆」、「混為一談」。
(2) 蒙騙、冒充。如:「混充」、「魚目混珠」。
(3) 胡亂。如:「混說」、「混搞」。
(4) 以敷衍、隨便的態度來消磨時日。如:「鬼混」、「混日子」。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一】
(1)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單獨的、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3)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4)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5) 全、滿、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6)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7)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8)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略微或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
(9)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其】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2.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曒】
光明。

【在】
(1) 居於、處於。如:「在朝」、「在位」、「在職進修」。
(2) 存、存活。如:「健在」、「青山長在」、「精神永在」。
(3) 依靠、決定於。如:「事在人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中。如:「我在聽音樂。」、「妹妹在唱歌。」
(5) 與「所」連用,表示強調。如:「在所不惜」、「在所不辭」、「在所難免」。
(6) 介詞:
A>表時間。如:「他喜歡在晚上看書。」
B>表處所。如:「人生在世」、「他今天不在家。」
C>表範圍。如:「在心理學方面,他是個專家。」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昧】
(1) 糊塗、不明白。如:「愚昧」、「昏昧」、「昧理」、「蒙昧」。
(2) 隱藏、隱瞞。如:「拾金不昧」、「昧著良心」。
(3) 昏暗不明。如:「暗昧」、「昧旦」。

【繩】
(1) 用兩股以上的絲、麻、草或金屬絲等揉成的長形索。可供綁東西或運動用。如:「絲繩」、「麻繩」、「草繩」、「跳繩」。
(2) 規矩、準則。如:「準繩」。
(3) 約束、制裁。如:「繩之以法」。

【復】
(1) 還原如初。如:「復原」、「光復」、「復興」、「收復」、「恢復」。
(2) 再、又。如:「復習」、「復活」、「舊病復發」、「去而復返」。
(3) 回報、回答。如:「復仇」、「回復」。

【歸】
(1) 返回。如:「歸鄉」、「歸國」、「歸途」、「歸心似箭」。
(2) 還給。如:「歸還」、「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3) 湊併、聚合。如:「歸併」、「歸納」、「總歸」、「歸類」。
(4) 責任屬於。如:「這件事歸我管。」、「這道手續歸他辦。」
(5) 依附、順服。如:「萬眾歸心」、「眾望所歸」。
(6) 推向別人。如:「歸功」、「歸過」、「歸罪」。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是】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謂】
(1) 稱呼。如:「稱謂」。
(2) 告訴。如:「父謂子」。
(3) 無謂:沒有道理、意義。如:「無謂之爭」、「無謂之事」、「無謂之舉」。
(4) 無所謂:不在乎、不要緊。如:「誰先去都好,我無所謂。」

【狀】
(1) 形態、樣子。如:「形狀」、「狀貌」、「奇形怪狀」。
(2) 情況。如:「現狀」、「狀況」、「病狀」。
(3) 描述。如:「狀其聲」、「不可言狀」。
(4) 陳述事實的文字。如:「告狀」、「訴狀」、「行狀」。
(5) 用以獎勵或證明的文書。如:「獎狀」、「委任狀」、「信用狀」。
(6) 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的人。後也用以稱考試的榜首。如:「經過幾年的苦讀,終於使他如願的成為這次聯考的狀元。」

【象】
(1) 哺乳類動物。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力強,性溫和。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
(2) 外觀、狀態。如:「形象」、「現象」、「氣象」、「星象」、「天象」。
(3) 相似。通「像」。如:「相象」。
(4) 意念針對的人或事物。如:「對象」。
(5) 仿效、摹擬。如:「象形」、「象聲」。
(6) 象徵:用具體有形的事物,表達抽象無形的意義。如:「玫瑰象徵愛情。」

【忽】
(1) 輕侮怠慢、不注意。如:「疏忽」、「忽視」、「忽略」、「輕忽」。
(2) 突然、意想不到。如:「忽然」、「忽隱忽現」。

【恍】
(1) 恍惚:
A>似有似無、形影不定的樣子。如:「恍惚可見」。
B>神志不清、精神不定的樣子。如:「精神恍惚」。
(2) 恍然:忽然的樣子。如:「恍然大悟」。
(3) 恍如:彷彿、好像。如:「恍如隔世」。

【迎】
(1) 接。如:「迎接」、「歡迎」、「送往迎來」。
(2) 向著、朝著。如:「迎面」、「迎風」。
(3) 配合別人的意思去做,表示討好。如:「逢迎」、「迎合」。

【首】
(1) 頭、腦袋。如:「頓首」、「叩首」、「昂首闊步」。
(2) 領頭的人物。如:「首領」、「元首」、「首腦」。
(3) 最高的、第一的。如:「首富」、「首席代表」。
(4) 最先的。如:「首創」、「起首」。
(5) 出面告發犯罪事實。如:「自首」。
(6) 部首:依照形體條件整理文字的一種綱領。如:「這個字的部首是什麼?」
(7) 量詞。用於計算詩、詞、歌曲等的單位。如:「兩首歌」、「一首小詩」、「唐詩三百首」。

【隨】
(1) 跟從、順從。如:「跟隨」、「追隨」、「伴隨」、「隨同」、「蕭規曹隨」。
(2) 聽從、任由。如:「隨便」、「隨他去吧!我們不要管他了。」
(3) 順應。如:「隨意」、「隨機應變」、「隨遇而安」、「隨聲附和」。
(4) 順便。如:「隨手一拿」。
(5) 立即、接著。如:「隨時」、「隨即」。
(6) 同時作兩種動作或一個接著一個的動作。如:「隨聽隨忘」、「隨傳隨到」。

【後】
(1) 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2) 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3) 子孫。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執】
(1) 握、持。如:「執筆」、「執鞭」。
(2) 掌握、治理。如:「執政」、「執掌」。
(3) 堅守。如:「固執」、「執意」、「執著」、「執迷不悟」。
(4) 實行。如:「執行」、「執法」。
(5) 憑據。如:「執照」、「回執」、「收執」。
(6) 捕捉、拘捕。如:「拘執」。

【古】
(1) 距今久遠的年代。如:「上古」、「中古時代」。
(2) 古代的、舊而傳統的。如:「古人」、「古書」、「古樸」、「貴古賤今」。
(3) 古板:
A>頑固不知變通。如:「凡事要能靈活運用,不可太過古板。」
B>不合時宜。如:「他無法接受流行的東西,實在是老古板一個。」
(4) 古體詩。如:「五古」、「七古」。
(5) 古董:
A>古代遺留下來的器物。或作「骨董」。
B>頑固守舊,不合時代潮流的。如:「他真是個老古董,一點也不知變通。」
(6) 作古:稱死亡為「作古」。如:「老先生已在數年前作古了。」
(7) 古怪:奇怪而不合常理。如:「大家對他古怪的作風感到很無奈。」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語】
(1) 話。如:「語言」、「國語」、「千言萬語」。
(2) 說話。如:「默默不語」、「不言不語」、「語無倫次」。
(3) 傳達訊息的動作或信號。如:「旗語」、「手語」。
(4) 蟲鳥的鳴叫聲。如:「鳥語花香」。

【今】
現在。與「古」相對。如:「今天」、「現今」、「如今」、「今生今世」、「從今以後」。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知】
(1)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2)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3)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4)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5) 招待、禮遇。如:「知客」。
(6) 主持。如:「知縣」。
(7)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8)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始】
(1) 事情的起頭、開端。如:「開始」、「始終如一」、「周而復始」、「始料未及」。
(2) 最早的、最初的。如:「始祖」、「創始者」。
(3) 才、然後。如:「始見成效」、「始告完成」、「千呼萬喚始出來」。

【已】
(1) 表示過去之詞。如:「已經」、「已然」。
(2) 停止。如:「雞鳴不已」、「讚美不已」、「後悔不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