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二十二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弊則新;

少則得,多則或.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

故成全而歸之.

 

直譯內容

曲則全,枉則正;

不對的就保持完整,扭曲、歪曲即、就合規矩的、合常理的;

窪則盈,弊則新;

低下就多出來的,欺詐作假的不法行為就開始的;

少則得,多則或.

短缺就獲取,經常、常常就有的.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懷有相同、一致當作自然裡面法則、模範.

不自見,故明;

非本身遇到,因而光亮;

不自是,故彰;

非本身贊同,因而表露、宣揚;

不自伐,故有功;

非本身誇耀,因而存在成效;

不自矜,故長.

非本身尊敬,因而輩分高的人.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己只未努力求取,因而自然裡面不能、無法可以跟往努力求取.

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

距今久遠的年代這為何稱呼「曲則全」不對的就保持完整,難道假的、不真實的話嗎?

故成全而歸之.

因而促成完整、完美然後返回.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二十二章】是要告訴我們

曲則全,枉則正;

不對的就保持完整,扭曲、歪曲即、就合規矩的、合常理的;

不對的事如果繼續保持不改變,扭曲歪曲錯誤就會變成符合正常規矩的狀態;

窪則盈,弊則新;

低下就多出來的,欺詐作假的不法行為就開始的;

行事原則降低就會呈現很多事出來,欺詐作假的不法行為就會開始陸續的產生;

少則得,多則或.

短缺就獲取,經常、常常就有的.

如果短缺不足就想要獲取擁有,經常就會想要擁有的想法.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懷有相同、一致當作自然裡面法則、模範.

上述事情用專業者必抱持相同一致當作自然裡面法則、模範想法.

不自見,故明;

非本身遇到,因而光亮;

不是本人遇到您,是您太耀眼;

不自是,故彰;

非本身贊同,因而表露、宣揚;

不是本人贊同您,是您值得表露、宣揚;

不自伐,故有功;

非本身誇耀,因而存在成效;

不是本人誇耀您,是您做事都有成效;

不自矜,故長.

非本身尊敬,因而輩分高的人.

不是本人尊敬您,是您輩分高.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己只未努力求取,因而自然裡面不能、無法可以跟往努力求取.

因為自己不努力學習才能,所以自然而然不能與您前往努力求取功名.

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

距今久遠的年代這為何稱呼「曲則全」不對的就保持完整,難道假的、不真實的話嗎?

很久以前流傳一句「曲則全」不對的就繼續保持原樣,難道是假的與不真實的話嗎?

故成全而歸之.

因而促成完整、完美然後返回.

為了促成順利圓滿我才選擇回家去.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曲】
1.
(1) 屈折不直的。如:「曲路」、「彎曲」、「曲線」。
(2) 使彎折。如:「曲膝」。
(3) 不對的。如:「曲解」、「是非曲直」。
(4) 轉彎的地方。如:「河曲」、「山曲」。
(5) 心中的隱情。如:「衷曲」、「心曲」。
(6) 委婉。如:「曲從」、「曲順」、「曲盡孝道」。
2.
(1) 樂歌。如:「歌曲」、「舞曲」、「小曲」。
(2) 中國一種古典韻文。元朝時最盛行。如:「元曲」、「散曲」、「劇曲」。
(3) 量詞。用於計算歌曲、樂曲的單位。如:「高歌一曲」。

【則】
(1) 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2) 模範。如:「以身作則」。
(3) 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4) 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5) 效法。如:則古。
(6) 作。如:則甚。
(7) 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8) 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全】
(1) 完整、齊備。如:「全部」、「十全十美」、「文武雙全」、「全副武裝」。
(2) 普遍、整個。如:「全國」、「全面」、「全家」、「全體」。
(3) 都、皆。如:「他們全來了!」、「球瓶全倒了!」
(4) 保持完整。如:「保全」、「兩全其美」、「苟全」
(5) 極、甚。如:全盛時期。
(6) 完整、完美。如:全德。
【枉】
(1) 冤屈、冤陷。如:「冤枉」、「枉死」。
(2) 邪曲不正。如:「矯枉過正」。
(3) 白白的、徒然。如:「枉然」、「枉費」。
(4) 屈就。客套話。如:「枉駕」、「枉顧」。
(5) 扭曲、歪曲。如:「枉法」。

【正】
1.
(1) 不偏斜的。如:「正午」、「正中」、「公正無私」。
(2) 合規矩的、合常理的。如:「端正」、「正經」、「正路」、「正道」。
(3) 恰巧、剛好。如:「正好」、「正巧」、「正值」、「正中下懷」。
(4) 表動作在進行中。如:「他正在讀書。」、「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
(5) 修改錯誤。如:「改正」、「訂正」、「糾正」。
(6) 純而不雜的。如:「純正」、「正紅色」。
(7) 肯定的。與「反」相對。如:「正面」、「正方」。
(8) 與「負」相對。如:「正數」、「正電」。
(9) 原本的、正式的。如:「正本」、「正職」、「言歸正傳」。
2. 正月:農曆的第一個月。如:「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歡度春節的時候。」

【窪】
(1) 低下、凹陷的。如:「低窪」、「窪地」。
(2) 低下、凹陷的地方。如:「水窪」。

【盈】
(1) 充滿。如:「盈月」、「盈貫」、「熱淚盈眶」、「笑聲盈耳」、「惡貫滿盈」。
(2) 形容女子體態輕巧柔美。如:「豐盈」、「盈盈」、「輕盈可愛」。
(3) 多餘、多出來的。如:「盈餘」、「盈利」。
(4) 盈虧:
A>月亮的圓、缺。
B>生意賺錢或賠本。

【弊】
(1) 欺詐作假的不法行為。如:「舞弊」、「作弊」。
(2) 害處、缺點。與「利」相對。如:「弊病」、「弊端」、「利弊相參」、「興利除弊」。

【新】
(1) 沒有用過、第一次用的。與「舊」相對。如:「新衣」、「新筆」、「新辦法」。
(2) 開始的。如:「新年」、「新學期」。
(3) 剛出現或剛開始的。如:「新芽」、「新居」、「新寫的書」、「新買的鞋」。
(4) 新的事物。如:「迎新」、「溫故知新」。
(5) 形容結婚時的人和物。如:「新娘」、「新房」。
(6) 革除舊的、有新的作為。如:「改過自新」、「日新又新」。
(7) 朝代名。

【少】
1.
(1) 數量不多的。如:「少量」、「少錢」、「稀少」。
(2) 短缺。如:「缺少」、「少不了」、「少了五人」、「少吃少穿的,生活困苦。」
(3) 兩數相較的差。如:「三比五少二。」
(4) 丟失、不見。如:「我屋裡少了幾樣貴重的物品。」
(5) 禁止、限制。表命令的語氣。如:「少說廢話!」、「從今以後,你少去鄰家串門子!」
(6) 不是經常的。如:「人間少有」、「少見多怪」。
2.
(1) 年紀輕的。如:「年少」、「少年」、「少女」、「少男」、「少婦」。
(2) 稱富貴人家的兒子或僕人稱主人的兒子。如:「闊少」、「少東」、「少爺」。
(3) 軍職的第三階級。如:「少將」、「少校」。

【得】
1.
(1)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2)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3)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4)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嘩」、「得饒人處且饒人」。
(5)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2.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3.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多】
(1)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2)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3)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4)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5)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6)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7)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8)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9)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10) 數目在「二」以上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或】
(1) 表示不確定,有所選擇。如:「或者」、「或許」。
(2) 代稱某人、有人。如:「或曰」、「或貴或賤」。
(3) 有的,虛指某事物。如:「或多或少,總有些出入。」

【是】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聖】
(1) 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如:「聖人」、「神聖」。
(2) 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人。如:「古聖先賢」。
(3) 通稱在學識或技藝上有獨特見解、功夫的人。如:「詩聖」、「草聖」、「樂聖」、「畫聖」。
(4) 尊稱君主。如:「面聖」、「聖上」。
(5) 君主的。如:「聖旨」、「聖恩」、「聖訓」。
(6) 宗教上對所崇拜的人事物的尊稱。如:「聖經」、「朝聖」、「聖母」。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抱】
(1) 如:「擁抱」、「抱薪救火」。
(2) 胸懷、志向。如:「抱負」、「懷抱」。
(3) 懷有。如:「抱怨」、「抱不平」、「抱病參加」。
(4) 量詞。用於計算兩臂可圍持的單位。如:「一抱草」、「一抱書」。

【一】
(1)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單獨的、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3)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4)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5) 全、滿、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6)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7)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8)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略微或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
(9)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讀陰平聲;在去聲字前,讀陽平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之前,讀去聲。)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式】
(1) 法則、模範。如:「法式」、「模式」。
(2) 效法。如:「義風可式」、「母儀足式」。
(3) 事物外形的樣子。如:「形式」、「式樣」、「款式」。
(4) 儀節、典禮。如:「儀式」、「閱兵式」、「開幕式」。
(5) 數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運算規則。如:「公式」、「程式」、「化學式」、「二元一次方程式」。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自】
(1)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2)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3)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4)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5)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見】
1.
(1) 看到。如:「看見」、「相見恨晚」、「見賢思齊」、「見死不救」。
(2) 拜會、訪問。如:「拜見」。
(3) 會面。如:「接見」、「見客」。
(4) 看法。如:「見解」、「淺見」、「偏見」、「遠見」、「見仁見智」。
(5) 漸漸顯現。如:「見效」、「日見興旺」、「他的病日見好轉。」
(6) 遇到。如:「見水即溶」、「見風就裂」、「見風轉舵」。
(7) 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如:「見笑」、「見棄」、「請別見怪」。
2. 顯露、顯出。通「現」。如:「發見」、「情見乎辭」。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明】
(1)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2)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3)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4)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5) 視力、視覺。如:「失明」。
(6)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7)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8) 朝代名。
(9)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彰】
(1) 明顯、顯著。如:「功績昭彰」、「彰明昭著」。
(2) 表露、宣揚。如:「表彰」。

【伐】
(1) 砍;劈。如:「砍伐」、「伐木」。
(2) 征討。如:「征伐」、「討伐」、「北伐」、「黨同伐異」。
(3) 自誇。如:「伐善施勞」。
(4) 擊刺;殺害。如:伐生。
(5) 敲打。如:伐鼓。
(6) 開鑿。如:伐冰。
(7) 聲討。如:討伐。
(8) 詰難。如:攻伐。
(9) 破壞。如:伐交。
(10) 誇耀。如:矜伐。
(11) 功績。如:功伐。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功】
(1) 功勞、功績。如:「記功」、「功臣」、「豐功偉業」、「歌功頌德」、「勞苦功高」、「功不可沒」、「好大喜功」、「小兵立大功」。
(2) 成效。如:「成功」、「功效」、「事半功倍」、「徒勞無功」。
(3) 為完成某事,所投注的心力。如:「用功」、「下苦功」。
(4) 事業。如:「事功」、「功業」、「功成名就」、「功敗垂成」。
(5) 功夫:
A>武術。如:「功夫演員」、「功夫皇帝」、「中國功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B>空閒、時間。如:「有話快說,我可沒功夫陪你!」、「不到一會兒功夫,他就把試題寫完了。」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C>努力的程度。如:「他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把電腦學好。」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矜】
(1) 矛柄。見“說文”。
(2) 尊敬。見“集韻”。
(3) 憐憫。如:哀矜。
(4) 顧惜。如:不矜細行。
(5) 自負己能;驕傲自誇。如:矜誇。
(6) 莊重;有威嚴。如:矜莊。
(1) 老而無妻的人。通鳏。見“集韻”。
(2) 病痛。通瘝。如:恫矜。

【長】
1.
(1) 指事物兩端間的距離。如:「這條路長二十公里。」
(2) 指事物的距離、高度大。與「短」相對。如:「長跑」、「長途」、「長橋」、「長人」、「那件衣服太長了!」
(3) 時間久遠。與「短」相對。如:「長夜」、「長久」、「長期」、「天長地久」。
(4) 好處、優點。如:「長處」、「各有所長」。
(5) 專精的技能。如:「專長」、「特長」。
2.
(1) 年紀大、輩分高的人。如:「尊長」、「師長」、「兄長」。
(2) 排行最大的。如:「長子」、「長孫」、「長媳」。
(3) 主管、領導人。如:「部長」、「首長」、「校長」。
(4) 年齡高出他人。如:「他長我一歲。」
(5) 生長、發育。如:「成長」。
(6) 生成、生得。如:「她長得很美麗。」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惟】
(1) 思想。如:「思惟」。
(2) 單、只。如:「惟恐」、「惟有」、「惟一」。
(3) 文言助詞。如:「惟民國五年」。

【爭】
(1) 努力求取。如:「爭取」、「競爭」、「據理力爭」、「兵家必爭之地」。
(2) 吵嘴、辯論。如:「爭吵」、「爭論」、「口舌之爭」。
(3) 搶著。如:「爭先恐後」、「爭著付錢」、「爭風吃醋」。
(4) 相抗衡、互不相讓。如:「爭執」、「意氣之爭」。

【莫】
(1) 不要。如:「莫怕」、「莫慌」、「閒人莫入」。
(2) 沒有。如:「莫不歡喜」、「聽到這個好消息,大家莫不歡欣鼓舞。」
(3) 不能、無法。如:「莫測高深」、「變化莫測」。
(4) 莫非:
A>表示推測、疑問的語詞。如:「莫非是他拿走的?」、「莫非是有人在暗地裡作怪?」
B>沒有不是,都是。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5) 莫逆:沒有違逆的事情,比喻朋友要好。如:「莫逆之交」。

【能】
(1)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2)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3)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4)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5) 用途、功用。如:「功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與】
1.
(1)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2)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3)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4) 贊、助。如:「與人為善」。
(5)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6) 等待。如:「時不我與」。
(7)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2.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古】
(1) 距今久遠的年代。如:「上古」、「中古時代」。
(2) 古代的、舊而傳統的。如:「古人」、「古書」、「古樸」、「貴古賤今」。
(3) 古板:
A>頑固不知變通。如:「凡事要能靈活運用,不可太過古板。」
B>不合時宜。如:「他無法接受流行的東西,實在是老古板一個。」
(4) 古體詩。如:「五古」、「七古」。
(5) 古董:
A>古代遺留下來的器物。或作「骨董」。
B>頑固守舊,不合時代潮流的。如:「他真是個老古董,一點也不知變通。」
(6) 作古:稱死亡為「作古」。如:「老先生已在數年前作古了。」
(7) 古怪:奇怪而不合常理。如:「大家對他古怪的作風感到很無奈。」

【所】
(1) 地方、位置。如:「處所」、「場所」、「適得其所」。
(2) 機關、單位。如:「診所」、「派出所」、「鎮公所」、「研究所」。
(3) 語助詞:
A>表示動作的意向。如:「所向無敵」、「據我所知」。
B>與「為」、「被」合用,表示被動。如:「他的作品被大家所喜愛。」
(4) 指示代名詞。如:「所見所聞」、「所作所為」。
(5) 量詞。用於計算建築物的單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學校」。
(6) 所以:
A>因此,表示結果。如:「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才管你。」
B>為何、為麼,表示原因。如:「這就是我所以要轉學的原因。」

【謂】
(1) 稱呼。如:「稱謂」。
(2) 告訴。如:「父謂子」。
(3) 無謂:沒有道理、意義。如:「無謂之爭」、「無謂之事」、「無謂之舉」。
(4) 無所謂:不在乎、不要緊。如:「誰先去都好,我無所謂。」

【豈】
難道、怎麼。表示反問、疑問。如:「豈敢」、「豈能」、「豈有此理」。

【虛】
(1) 假的、不真實的。如:「虛偽」、「虛假」、「虛構」、「虛幻」。
(2) 衰弱。如:「虛弱」、「虛脫」、「她的身子很虛。」
(3) 白白的、徒然的。如:「虛度」、「不虛此行」、「虛有其表」。
(4) 不自滿、不驕傲。如:「謙虛」、「虛心求教」。
(5) 有所愧疚而心中膽怯。如:「心虛」。
(6) 空。如:「空虛」、「趁虛而入」。
(7) 草率、敷衍。如:「虛應故事」。

【語】
(1) 話。如:「語言」、「國語」、「千言萬語」。
(2) 說話。如:「默默不語」、「不言不語」、「語無倫次」。
(3) 傳達訊息的動作或信號。如:「旗語」、「手語」。
(4) 蟲鳥的鳴叫聲。如:「鳥語花香」。

【成】
(1) 做好了。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2)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3)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如:「成熟」、「成人」、「成蟲」。
(4) 可以。如:「不成」。
(5)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語」、「成見」。
(6)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7) 促成。如:「成全」、「君子有成人之美」。
(8)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9)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10) 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歸】
(1) 返回。如:「歸鄉」、「歸國」、「歸途」、「歸心似箭」。
(2) 還給。如:「歸還」、「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3) 湊併、聚合。如:「歸併」、「歸納」、「總歸」、「歸類」。
(4) 責任屬於。如:「這件事歸我管。」、「這道手續歸他辦。」
(5) 依附、順服。如:「萬眾歸心」、「眾望所歸」。
(6) 推向別人。如:「歸功」、「歸過」、「歸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