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二十三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熟為此?

天地.

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

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

同於德者,德德之;

同於失者,道失之.

信不足,有不信.

 


直譯內容

希言自然.

盼望學說言論起源的地方正確.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墜落習氣習俗未結束日子,急速的降落未結束一天.

熟為此?

精詳這個嗎?

天地.

自然本質 .

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

自然本質範圍非可以時間的長遠,並且比擬比較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呢?

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

所以依照所作所為開始方法狀態,好的修養、品行標準;

同於德者,德德之;

一樣在信念意念狀態,好的修養品行共同遵循的規範標準;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一樣在丟掉遺落狀態,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違背不合標準.

信不足,有不信.

憑證未完全的,存在未可靠.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二十三章】是要告訴我們

希言自然.

盼望學說言論起源的地方正確.

盼望所了解學說論述起源的地方依據是正確的.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墜落習氣習俗未結束日子,急速的降落未結束一天.

社會墜落習性與習俗沒有結束狀況,急速墮落還沒有結束的一天.

熟為此?

精詳這個嗎?

您詳細了解這個狀況嗎?

天地.

自然本質.

自然運行時間相對空間本質.

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

自然本質範圍非可以時間的長遠,並且比擬比較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呢?

自然運行相對本質範圍就無法可以時間的長遠,如何想用比擬於人呢?

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

所以依照所作所為開始方法狀態,好的修養、品行標準;

所以依照所作所為不同類別開始方法狀態,呈現好的水準執行標準;

同於德者,德德之;

一樣在信念意念狀態,好的修養品行共同遵循的規範標準;

一樣事物起源演化過程,呈現好的水準執行共同遵循的規範標準;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一樣在丟掉遺落狀態,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違背不合標準.

一樣事物已經不知道起源過程,萬物起源或依據學說違背不合標準.

信不足,有不信.

憑證未完全的,存在未可靠.

起源依據無法完全的了解,代表呈現出無法正確可靠.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希】
(1) 盼望。如:「希望」、「希求」。
(2) 少。通「稀」。如:「希少」、「希罕」、「人生七十古來希」。

【言】
(1) 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2) 話語、所說的話。如:「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3) 字。如:「七言詩」、「五言絕句」。
(4) 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自】
(1)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2)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3)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4)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5)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然】
(1) 對、正確。如:「大謬不然」、「不以為然」。
(2) 如此、這樣。如:「未必然」、「到處皆然」。
(3)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如:「仍然」、「偶然」、「超然」、「恍然」、「茫然」。
(4) 轉折詞,但是。如:「然而」。
(5) 承接詞。如:「雖然」、「然後」、「然則」。

【飄】
(1) 隨風吹動。如:「飄揚」、「飄動」。
(2) 隨風吹送。如:「飄香」。
(3) 飄零:
A>木葉零落貌。如:「落葉飄零」。
B>比喻身世不幸。如:「人生飄零」。
(4) 飄飄:
A>風吹動的樣子。如:「旗正飄飄」。
B>輕舉飛揚。如:「飄飄欲仙」、「仙樂飄飄」。
(5) 旋風。見“說文”。
(6) 隨風飛揚。
(7) 吹拂。如:飄拂。
(8) 墜落。
(9) 流離;浮蕩。如:飄泊。

【風】
1.
(1) 因空氣流動所產生的現象。係空氣因壓差而產生的水平流動所致。如:「春風」、「北風」、「颱風」。
(2) 景象。如:「風光」、「風景」。
(3) 習氣、習俗。如:「校風」、「風氣」、「移風易俗」、「傷風敗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4) 消息。如:「風聲」、「口風」、「通風報信」、「聞風而逃」。
(5) 傳聞的。如:「風聞」、「風評」、「風傳」。
(6) 教化;習俗。如:風尚。
(7) 氣韻、儀態。如:「作風」、「風度」、「風格」、「風韻」。
(8) 儀範;教養和氣度。如:門風。
(9) 中醫上稱某些病症為「風」。如:「風溼」、「風寒」。
(10) 名譽。如:「家風」、「門風」。
(11) 風聲;消息。如:聞風而來。
(12) 流言;傳言。如:風言風語。
(13) 借風力的吹拂使東西乾燥或潔淨。如:「風乾」、「風雞」、「晒乾風淨」。
(14) 詩經體裁之一。指詩經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
(15) “詩經”六義之一。如:國風。
(16) 歌謠;民歌。如:風謠。
(17) 動物牝牡相誘。
(18) 寵愛。如:爭風吃醋。
(19) 六淫之一。是春天的主氣。
(20) 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一種神經系統症候群。如:眩暈、錯厥、抽搐、半身不遂等。
(21) 癲狂症。通瘋。
2. 吹。如:「春風風人」。
四聲時,音諷。
(1) 比喻感化。如:吹拂。
(2) 委婉勸告。如:風刺。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終】
(1) 結束。如:「終結」、「終止」、「樂曲終了」、「曲終人散」。
(2) 死亡。如:「送終」、「善終」、「臨終」。
(3) 結局、最後的時刻。如:「年終」、「有始有終」、「自始至終」。
(4) 最後的、最末的。如:「終點」、「終站」。
(5) 到底、畢竟。如:「終究」、「終歸」、「終於」。
(6) 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如:「終年」、「終日」、「終生」、「終夜」。
(7) 究竟;到底。如:終不可得。
(8) 整個。如:終日。
(9) 旣。如:終溫且惠。
(10) 姓。

【朝】
1.
(1) 古代君王處理政事的地方。如:「朝廷」、「上朝」。
(2) 古時永無休止覲見天子、臣子覲見君主、子女問候父母、拜訪朋友,都叫朝。見“集韻”。
(3) 君王統治的時段。如:「朝代」、「唐朝」、「清朝」。
(4) 朝代。指一個帝國從興起到滅亡的暑期或指一個帝王統治的時期。
(5) 向。如:「坐北朝南」。
(6) 對;向。如:仰面朝天。
(7) 拜見、進見、參拜。如:「朝見」、「朝拜」、「朝聖」。
2.
(1) 早晨。如:「朝夕」、「朝令夕改」、「朝不保夕」。
(2) 日子。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3) 日;天。如:有朝一日。

【驟】
(1) 急速的、迅疾。如:「風狂雨驟」、 「驟雨」。
(2) 突然的、猝然、冒然。如:「驟變」、「驟然」、「驟發」。
(3) 馬快步奔馳。引申為快速奔跑。見“說文”。
(4) 頻頻;屢次。

【雨】
1.
(1)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降落的小水滴。如:「下雨」、「雨水」、「梅雨」、「風雨交加」。
(2) 舊雨:指老朋友。如:「舊雨新知」、「舊雨重逢」。
(2) 自上下落。如:「雨雹」。
2.
(1) 下雨、降雨。用於文言文中。如:「雨我公田」。
(2) 落下、降落。用於文言文中。如:「雨雪」。
(3) 潤澤。如:「春雨雨人」、「夏雨雨人」。

【日】
(1) 太陽。如:「落日」、「日上三竿」、「烈日當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 表示月分的第幾天。如:「四月四日」、「十月十日」。
(3) 一晝夜,一天。如:「今日」、「明日」、「昨日」。
(4) 一晝夜的時間。即二十四小時,俗稱一天。
(5) 白晝。與夜相對。如:夜以繼日。
(6) 特定的一天。如:「生日」、「忌日」、「紀念日」、「國慶日」。
(7) 白天。如:「日間部」、「夜以繼日」、「黑夜白日」。
(8) 時間。如:「往日」、「來日」、「他日」、「日久見人心」。
(9) 每天。如:「日積月累」、「日新月異」。
(10) 季節。如:「春日」、「夏日」。
(11) 光陰、時間。如:曠日經久。
(12) 日本的簡稱。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與日本海之間的國家。首都東京,主要語言為日語。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時。如:「家無三日糧」。

【熟】
(1) 食物經過加熱使其可食用。如:「煮熟」、「飯熟了」。
(2) 動植物完成生長。如:「穀熟」、「果子成熟」、「稻作一年三熟」。
(3) 技術精巧。如:「熟練」、「熟手」、「手藝純熟」。
(4) 常見的、習慣的。如:「熟人」、「熟知」、「熟字」、「熟門熟路」、「駕輕就熟」、「熟能生巧」。
(5) 印象深刻。如:「耳熟能詳」。
(6) 安穩。如:「熟睡」。
(7) 仔細、精詳。如:「熟察」、「深思熟慮」。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此】
(1) 這、這個。如:「彼此」、「顧此失彼」、「此時此刻」、「此物最相思」、「此曲只應只天上有」。
(2) 這裡、這兒。如:「由此前進」、「到此為止」。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地】
1.
(1)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2)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3)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4)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5)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6) 本質、底子。如:「質地」。
2.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能】
(1)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2)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3)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4)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5) 用途、功用。如:「功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久】
(1) 時間的長遠。如:「久遠」、「長久」、「天長地久」、「久病成良醫」。
(2) 表所經過的時間。如:「你來多久了?」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況】
(1) 情形、狀態。如:「近況」、「情況」、「概況」、「實況」、「狀況」。
(2) 比喻、譬喻。如:「以古況今」。
(3) 滋益;更加。
(4) 比擬。
(5) 賜與。通貺。
(6) 訪問。
(7) 連接詞。同矧。表示更進一層的語氣。如:「況且」、「何況」。
(8) 姓。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從】
1.
(1) 跟隨。如:「跟從」、「力不從心」。
(2) 依順。如:「服從」、「順從」、「至死不從」。
(3) 參與。如:「從事」、「從軍」。
(4) 自。如:「從此」、「從來」、「從頭來過」。
(5) 依照、採取。如:「從速」、「從輕發落」。
(6) 採取。如:「從寬處理」、「從善如流」。
2. 從容:安適不緊張的樣子。如:「從容不迫」、「從容就義」。
3. 附和的、陪同。如的:「從犯」、「主從關係」。

【事】
(1) 人類的所作所為,都稱為「事」。如:「事情」、「人事」、「事與願違」。
(2) 職業。如:「謀事」、「事業」、「事求人」、「人浮於事」。
(3) 關係、責任。如:「當事人」、「沒你的事,請別插手!」
(4) 變故。如:「出事了!」、「交通事故」、「平安無事」、「九一八事變」。
(5) 奉養。如:「事奉父母」。
(6) 做。如:「大事宣傳」、「不事生產」。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德】
(1)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德行」、「公德」、「四維八德」。
(2)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道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3) 恩惠。如:「大恩大德」。
(4)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5)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同】
(1) 一樣,沒有差異。如:「相同」、「同等」、「志同道合」。
(2) 齊一,沒有差異。如:同文同種。
(3) 一齊。如:「共同」、「同學」、「同伴」、「同事」、「同居」、「同甘共苦」。
(4) 聯合、會合、聚集。如:「會同」、「率同」、「伙同」。
(5) 和。如:「我同你一道去。」
(6) 協合。如:同力。
(7) 律管名。以銅製成。如:六律六同。
(8) 姓。

【失】
(1) 丟掉、遺落。如:「喪失」、「遺失」、「失而復得」、「失魂落魄」。
(2) 錯過、放過。如:「失之交臂」、「錯失良機」、「機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
(4) 錯誤。如:「失誤」、「過失」、「言多必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5) 脫離掌握。如:「失控」、「失足落水」。
(6) 違背、不合。如:「失信」、「失禮」、「失職」。
(7) 不稱心。如:「失意」、「失望」、「失志」。
(8) 改變,和常態不同。如:「失常」、「驚惶失色」、「痛哭失聲」。

【信】
(1) 誠實。如:「信用」、「誠信」、「失信」。
(2) 可靠、不懷疑。如:「信任」、「信賴」、「信譽」、「相信」、「可信度」。
(3) 崇仰。如:「信仰」、「信念」、「信徒」、「信奉」。
(4) 隨便、任意。如:「信步而行」、「信口開河」、「信手拈來」。
(5) 書札、函件。如:「書信」、「信件」、「掛號信」。
(6) 消息。如:「音信」、「報信」、「信息」、「喜信」。
(7) 憑證。如:「信物」、「印信」。

【足】
(1) 腳。如:「雙足」、「大足」、「節足動物」。
(2) 充滿、不缺乏。如:「充足」、「足夠」、「滿足」。
(3) 可以。如:「足供參考」、「足以自豪」。
(4) 值得。如:「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5) 整整的、完全的。如:「玩足了一星期」、「在水中悶了足足有三分鐘的氣。」
(6) 遠足:一種短程徒步郊遊的活動。如:「明天老師要帶我們全班去陽明山遠足。」
(7) 足下:
A>腳下。如:「她足下踩著三寸的高跟鞋。」
B>尊稱君主或朋友,在書信中常用。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