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三十一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

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哀禮處之.

 


直譯內容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

提到美好的武器者,非和善的氣度、度量,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有好有壞的,所以存在方法非地方場所。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遵守規矩者懷有法度注重反對違背,需要武器法度重視高。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

武器者非和善的氣度、度量,不合於遵守規矩者的氣度、度量,非應該必須停止如果需要只能這樣,安靜淡泊是最好優等,所以非誇獎,假如誇獎這個,就是喜好傷人或致人死亡。

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

提到喜好傷人或致人死亡的人,非美好的獲取推測從時間裡面。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有利的所作所為還不確定,殘暴的所作所為還高。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事情當作不在正中央軍官處於大概不確定,最好優等的軍官處於高。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傷人或致人死亡許多,用悲痛傷心的眼淚。

戰勝,以哀禮處之.

爭鬥贏佔優勢,用悲痛傷心儀式辦理的。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三十一章】是要告訴我們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

提到美好的武器者,非和善的氣度、度量,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有好有壞的,所以存在方法非地方場所。

提到美好的武器者,都不是和善的氣度與度量者,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有好有壞的,所以存在的是方法選擇而不是地方場所依據。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遵守規矩者懷有法度注重反對違背,需要武器法度重視高。

學習者知道遵守法度與注重並且反對違背程序規則,如果需要武器運用法度標準更要提高條件依據。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

武器者非和善的氣度、度量,不合於遵守規矩者的氣度、度量,非應該必須停止如果需要只能這樣,安靜淡泊是最好優等,所以非誇獎,假如誇獎這個,就是喜好傷人或致人死亡。

使用武器者都不是和善的氣度與度量,不合乎學習者的氣度與度量使用,非到應該必須使用能盡量不用盡量不用,心平氣和談判溝通是最好優等方式,所以不是誇獎使用武器使人屈服,假如誇獎使用武器使人屈服,就是喜歡看到用武器傷人或致人死亡作法。

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

提到喜好傷人或致人死亡的人,非美好的獲取推測從時間裡面。

說到喜好傷人或致人死亡的人,不會以美好目的來獲取推測程序從時間裡面依據法則運用。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有利的所作所為還不確定,殘暴的所作所為還高。

所以有利的所作所為還不確定出結果,但呈現殘暴的所作所為還更加嚴重。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事情當作不在正中央軍官處於大概不確定,最好優等的軍官處於高。

事情當作還在修正不對的狀態處於不確定結果,最好優等的能力結果處於很遠。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傷人或致人死亡許多,用悲痛傷心的眼淚。

暴力作為的人,只會呈現出讓人有悲痛傷心的眼淚狀況才會停止。

戰勝,以哀禮處之.

爭鬥贏佔優勢,用悲痛傷心儀式辦理的。

好鬥作為的,只會呈現出直到讓人至死的狀態才會停止。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佳】
美的、好的。如:「佳人」、「佳作」、「靜待佳音」、「佳期已近」、「佳偶天成」、「中秋佳節」。

【兵】
(1) 武器。如:「兵器」、「兵械」、「短兵相接」。
(2) 戰士。如:「步兵」、「兵卒」、「兵來將擋」、「單兵攻擊」。
(3) 軍隊。如:「揮兵進攻」、「兵強馬壯」、「鳴金收兵」。
(4)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的。如:「兵法」、「兵略」、「兵不厭詐」、「紙上談兵」。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祥】
(1) 吉利的。如:「吉祥」、「祥瑞」、「祥雲」、「不祥之兆」。
(2) 和善的。如:「慈祥」、「安祥」、「祥和社會」。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器】
(1) 用具的總稱。如:「兵器」、「器具」、「武器」、「容器」、「器物」。
(2) 氣度、度量。如:「器量」、「小器」。
(3) 才能。如:「器重」、「器識」、「大器晚成」。
(4) 生物體中負責某種獨立機能的組織。如:「器官」、「呼吸器」、「生殖器」。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或】
(1) 表示不確定,有所選擇。如:「或者」、「或許」。
(2) 代稱某人、有人。如:「或曰」、「或貴或賤」。
(3) 有的,虛指某事物。如:「或多或少,總有些出入。」

【惡】
1.
(1) 壞、不好。與「善」相對。如:「惡人」、「惡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 醜。如:「醜惡」。
(3) 凶狠。如:「惡犬」、「凶惡」、「惡毒」。
(4) 壞事、犯罪的行為。如:「罪惡」、「作惡多端」、「惡貫滿盈」。
2.
討厭。如:「可惡」、「厭惡」、「深惡痛絕」。
3.
怎麼、何,表示疑問。通「烏」。如:「惡乎」。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處】
1.
(1) 地方、場所。如:「各處」、「住處」、「通信處」。
(2) 事物的部分。如:「好處」、「長處」、「用處」。
(3) 機關團體的組織單位。如:「人事處」、「訓導處」、「總務處」。
2.
(1) 置身。如:「處境」、「設身處地」、「處變不驚」。
(2) 辦理。如:「處理」。
(3) 對有過失的人加以制裁。如:「處分」、「處罰」。
(4) 交往、對待。如:「相處」、「和平共處」。
(5) 決斷。如:「處決」、「處斷」。
(6) 男子在家未出仕或女子未出嫁的。如:「處士」、「處子」、「處女」。

【君】
(1) 封建時代的一國之主。如:「國君」、「君主」。
(2) 古代的封號。如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
(3) 子孫尊稱父祖輩。如:「嚴君」、「家君」、「先君」。
(4) 妻子稱自己的丈夫。如:「夫君」、「郎君」。
(5) 對一般人的尊稱。如:「陳君」、「諸君」。

【子】
1.
(1) 地支的第一位。
(2) 子時: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3)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4) 後代。如:「子嗣」、「絕子絕孫」。
(5)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魚子」、「瓜子」、「桃子」、「橘子」。
(6)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7)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孔子」、「孟子」。
2.詞綴:
A>接名詞。如:「車子」、「房子」、「褲子」、「桌子」、「小孩子」。
B>接形容詞。如:「胖子」、「聾子」、「亂子」。
C>接量詞。如:「兩下子」、「兩碼子事」。

【居】
(1)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2)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3)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4)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5) 儲存。如:「奇貨可居」。
(6)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7)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8)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9) 居士:
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
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則】
(1) 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2) 模範。如:「以身作則」。
(3) 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4) 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5) 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6) 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貴】
(1) 價值高的。如:「貴重」、「昂貴」、「賤買貴賣」。
(2) 身分尊高。如:「尊貴」、「貴族」、「貴賓」。
(3) 敬辭。如:「貴姓」、「貴國」、「貴寶地」。
(4) 注重、重視。如:「人貴自立」、「難能可貴」。
(5) 地位高的人。如:「權貴」。

【左】
(1) 表示位置、方向。與「右」相對。如:「左手」、「左邊」、「江左」、「左方」。
(2) 反對、違背。如:「意見相左」。
(3) 政治思想較激進的。如:「左派」、「左傾」。
(4) 不正當的。如:「旁門左道」。
(5) 左右:A>左邊與右邊。B>表示大概、不確定。如:「她身高一百六十公分左右。」C>影響。如:「既然下了決心,就不要再被別人所左右。」D>身邊。如:「她喜歡跟隨在他的左右。」E>反正。如:「左右是死,我們拼了吧!」

【用】
(1) 使用。如:「用人」、「任用」、「運用」、「用兵」。
(2) 功能、效果。如:「功用」、「器用」、「作用」、「效用」。
(3) 吃、飲。如:「用飯」、「用菜」、「用茶」、「用湯」、「用餐」。
(4) 花費的錢財。如:「家用」、「零用」、「花用」、「用度」。
(5) 付出、施行。如:「用情」、「感情用事」、「用盡心機」。
(6) 需要。如:「你不用去!」、「這件事不用你插手!」
(7) 可供使用的、應用的。如:「用品」、「用具」、「用途」、「用處」。
(8) 用功:認真學習。如:「用功讀書」、「努力用功」。
(9) 用意:存心、意圖。如:「你的用意何在?」

【右】
(1) 表示方向、位置。與「左」相對。如:「右手」、「向右轉」、「前後左右」。
(2) 地理位置上,方位面向南時,指西邊。如:「江右」、「隴右」、「山之右」。
(3) 政治立場保守的。如:「右派」、「右翼」、「右傾」。
(4) 高。如:「無出其右」。

【非】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得】
1.
(1)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2)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3)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4)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嘩」、「得饒人處且饒人」。
(5)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2.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3.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已】
(1) 表示過去之詞。如:「已經」、「已然」。
(2) 停止。如:「雞鳴不已」、「讚美不已」、「後悔不已」。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恬】
坦然、安適。如:「恬適」、「恬靜」、「恬然」、「恬不知恥」。

【惔】
(1) 內心憂愁悲苦。見“說文”。
(2) 安靜淡泊。如:恬惔。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美】
(1) 好、善。如:「美好」、「完美」、「鮮美」、「美德」、「物美價廉」。
(2) 漂亮。如:「華美」、「貌美」、「美麗」、「美人」。
(3) 誇讚、誇獎。如:「讚美」、「稱美」、「美言幾句」。
(4) 得意。如:「少臭美了!」
(5) 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
(6) 使變好、變善。如:「養顏美容」、「美化環境」。
(7) 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8) 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若】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是】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樂】
1.
(1) 喜悅。如:「快樂」、「歡樂」、「樂不可支」、「樂極生悲」。
(2) 喜歡去做。如:「樂此不疲」、「樂於助人」、「樂善好施」。
2.
有節奏而和諧動人的聲音。如:「音樂」、「樂曲」、「樂章」。
3.
喜好。如:「樂山樂水」。

【殺】
(1) 以器械使人致傷或死亡。如:「殺人」、「殺傷」、「殺生」、「殺身成仁」、「殺人不眨眼」。
(2) 戰鬥。如:「殺出重圍」、「殺進城裡」。
(3) 敗壞。如:「殺風景」。
(4) 削減、壓低。如:「殺價」。
(5) 極度,到了極點。如:「煞」。如:「氣殺人」、「笑殺人」。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意】
(1) 心思、想法。如:「心意」、「意思」、「意見」、「隨意」、「詞不達意」。
(2) 料想、推測。如:「意外」、「意料」、「意想不到」。
(3) 情趣。如:「古意盎然」、「詩情畫意」。
(4) 情態。如:「睡意」、「醉意」。
(5) 願望。如:「滿意」、「稱心如意」、「差強人意」。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H>到、至。如:「聲聞於天」。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吉】
(1) 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如:「吉祥」、「吉利」、「吉日」、「吉屋出租」、「吉人天相」、「良辰吉時」。
(2) 美好祥瑞的事。如:「趨吉避凶」。

【事】
(1) 人類的所作所為,都稱為「事」。如:「事情」、「人事」、「事與願違」。
(2) 職業。如:「謀事」、「事業」、「事求人」、「人浮於事」。
(3) 關係、責任。如:「當事人」、「沒你的事,請別插手!」
(4) 變故。如:「出事了!」、「交通事故」、「平安無事」、「九一八事變」。
(5) 奉養。如:「事奉父母」。
(6) 做。如:「大事宣傳」、「不事生產」。

【尚】
(1) 還。如:「尚未」、「尚小」、「尚且」、「尚可」。
(2) 尊貴不俗。如:「高尚」。
(3) 尊崇、注重。如:「崇尚」、「尚文」、「尚武」、「尚仁」、「明理尚義」。
(4) 所崇尚的風氣或格調。如:「風尚」、「時尚」。

【凶】
(1) 惡、殘暴。如:「凶猛」、「凶殘」、「凶惡」、「凶狠」、「凶神惡煞」。
(2) 殺害或殺傷人的行為。如:「行凶」。
(3) 不祥、災禍。與「吉」相對。如:「凶信」、「凶兆」、「趨吉避凶」、「凶多吉少」。
(4) 厲害、激烈。如:「他這次的病勢來得很凶,連醫生都沒把握能治好。」
(5) 收成不好的、鬧饑荒的。如:「凶年」、「凶歲」。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偏】
(1) 不在正中央、歪的。如:「偏差」、「偏斜」、「不偏不倚」。
(2) 不公平的、有私心的。如:「偏見」、「偏心」、「偏私」、「偏袒」。
(3) 表示出乎意外,或與本願相違背的。如:「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
(4) 表示故意與外來的要求相反。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將】
1.
(1) 快要。表未來的用詞。如:「將來」、「將要」、「將近」。
(2) 下棋時把對方的「將」或「帥」吃掉。如:「我這一步抽車,下一步就要將了。」
(3) 把。如:「將心比心」、「將門關好」、「媽媽已經將飯菜做好了。」
(4) 以、用。如:「將功折罪」、「將計就計」、「將錯就錯」。
(5) 又、且。如:「將信將疑」。
2.
(1) 高級軍官。如:「將領」、「將帥」、「大將」、「名將」、「勇將」。
(2) 高級軍階。如:「上將」、「中將」、「少將」。
(3) 技術高超的人。如:「籃球主將」、「游泳健將」。
(4) 率領。如:「使將將兵」、「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軍】
(1) 武裝部隊、兵種。如:「國軍」、「陸軍」、「海軍」、「空軍」。
(2) 野戰部隊中大於師而小於軍團的戰鬥單位,通常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師及必要的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
(3) 充軍:古時遣發犯罪的人到遠地服役。

【眾】
(1) 許多。如:「眾多」、「眾生」、「眾人」、「眾星拱月」。
(2) 許多人。如:「大眾」、「觀眾」、「眾口爍金」、「眾叛親離」。

【多】
(1)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2)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3)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4)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5)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6)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7)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8)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9)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10) 數目在「二」以上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悲】
(1) 傷痛、傷心。如:「悲傷」、「悲哀」、「悲喜交集」、「悲歡離合」。
(2) 哀憐、憐惜。如:「悲憐」、「慈悲」、「悲天憫人」。

【哀】
(1) 悲痛。如:「哀傷」、「哀痛」、「悲哀」、「哀號」、「喜怒哀樂」。
(2) 悼念。如:「默哀」。
(3) 憐惜。如:「哀憐」。
(4) 哀子:母親亡故,兒子的自稱語。

【泣】
(1) 無聲的流淚。如:「哭泣」、「悲泣」、「泣不成聲」、「可歌可泣」。
(2) 眼淚。如:「泣下如雨」。

【戰】
(1) 打仗、爭鬥。如:「戰爭」、「戰鬥」、「精神作戰」。
(2) 與爭鬥有關的。如:「戰場」、「戰術」、「戰略」。
(3) 抖動。通「顫」。如:「寒戰」、「戰抖」、「膽戰心驚」。

【勝】
1.
(1) 贏、占優勢。如:「勝利」、「戰勝」、「獲勝」、「優勝」、「勝訴」、「旗開得勝」、「出奇制勝」。
(2) 超越。如:「勝過」、「略勝一籌」、「一個勝似一個」。
(3) 優美的地方。如:「勝景」、「勝地」、「尋幽覽勝」、「風景名勝」。
2.
(1) 禁得起、承受得了。如:「勝任」、「不勝其擾」、「喜不自勝」。
(2) 盡。如:「不勝枚舉」、「不可勝數」。

【禮】
(1) 人類的行為規範。如:「禮俗」、「禮節」、「禮法」、「禮儀」。
(2)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如:「禮貌」、「敬禮」、「行禮」、「禮賢下士」。
(3) 儀式。如:「典禮」、「喪禮」、「成人禮」、「成年禮」。
(4) 贈送人家的物品。如:「禮物」、「獻禮」、「送禮」、「禮金」、「禮餅」。
(5) 尊敬、厚待。如:「禮遇」、「禮聘」。
(6) 禮拜:
A>向神行敬拜禮。
B>基督徒於星期日集會,敬拜上帝的儀式。如:「星日是基督徒做禮拜的日子。」
C>一個星期為一禮拜,星期日為禮拜日。如:「下個禮拜開始期中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