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直譯內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與原來的不同者方法的行為,力量小者方法的施行.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時間裡面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活著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活著到沒有.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章】是要告訴我們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與原來的不同者方法的行為,力量小者方法的施行.

與原來的不同者方法的行為程序法則方式,力量小者有專屬方法的施行程序法則方式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時間裡面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活著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活著到沒有.

在時間裡面程序法則產生眾多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活著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依據,從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活著到沒有生命之物都可運用.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反】
(1) 相反的。與「正」相對。如:「反面」、「反穿」、「反串」、「擺反了」。
(2) 翻轉。如:「反敗為勝」、「反守為攻」、「易如反掌」。
(3) 與原來的不同。如:「反常」、「反而」、「畫虎不成反類犬」。
(4) 抗議、不贊成。如:「反對」。
(5) 回、還。如:「反攻」、「反省」、「反璞歸真」。
(6) 類推。如:「舉一反三」。
(7) 背叛、背離。如:「造反」、「反叛」。
(8) 平反:翻案。如:「經過多年的奔走,這場冤獄終於平反了。」
(9) 反切:古人的注音方法。用兩字標注,把上一個字的聲跟下一個字的韻切合而成一個音。如:「東,德紅反,即是一種反切。」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動】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弱】
(1) 柔軟的。如:「柔弱」。
(2) 不健康、不強壯。如:「衰弱」、「體弱多病」、「弱不禁風」。
(3) 力量小。如:「弱國」、「弱勢」、「弱肉強食」。
(4) 輕微、程度不強的。如:「微弱」、「弱酸」。
(5) 表數量不足。如:「十分之一弱」。

【用】
(1) 使用。如:「用人」、「任用」、「運用」、「用兵」。
(2) 功能、效果。如:「功用」、「器用」、「作用」、「效用」。
(3) 吃、飲。如:「用飯」、「用菜」、「用茶」、「用湯」、「用餐」。
(4) 花費的錢財。如:「家用」、「零用」、「花用」、「用度」。
(5) 付出、施行。如:「用情」、「感情用事」、「用盡心機」。
(6) 需要。如:「你不用去!」、「這件事不用你插手!」
(7) 可供使用的、應用的。如:「用品」、「用具」、「用途」、「用處」。
(8) 用功:認真學習。如:「用功讀書」、「努力用功」。
(9) 用意:存心、意圖。如:「你的用意何在?」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萬】
(1) 數目字。千的十倍。如:「百萬」、「千萬」。
(2) 眾多的、許多的。如:「萬物」、「萬年」、「萬象」、「萬難」、「萬紫千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 絕對、非常,用來形容情勢的極致。如:「萬全」、「萬不得已」、「萬萬不可」、「萬無一失」。
(4) 千萬:
A>數目的名稱。在百萬之上,億之下。如:「這間房子價值千萬。」
B>三提醒的話,即務必。如:「需要什麼儘管說,千萬不要客氣。」
C>形容數目極多。如:「數以千萬」。
(5) 萬一:
A>意外發生的事。如:「小心駕駛,以防萬一。」
B>或許、或者。如:萬一下雨了,你可要趕快把衣服收起來。」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生】
(1)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2)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3)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4)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5)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6)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7)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8)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9) 非常。如:「生恐」、「生怕」。
(10)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11)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