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五十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直譯內容

出生入死.

產生活著到生命的結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活著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生命的結束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人此活著,有所行為的生命的結束本性,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

夫何故?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以其生生之厚.

用他的成長滋長的距離.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

胡扯聽見的事情好的取活著者,平地走未相逢威武勇猛橫暴作惡的人,到部隊未覆蓋第一位戰士.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獨角獸沒有地方丟擲牠的競爭與較量,威武勇猛沒有地方籌劃牠的掌,戰士沒有地方允許他的兵器.

夫何故?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以其無死地.

拿他的沒有生命的結束位置.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五十章】是要告訴我們

出生入死.

產生活著到生命的結束.

從活著直到生命的結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活著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生命的結束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人此活著,有所行為的生命的結束本性,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

活著的人十乃事實狀況存在三魂七魄才能活著,生命的結束的人十乃事實狀況存在三魂七魄而離開,人因能正常活著,所有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本性,十乃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炁七日來復.

夫何故?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以其生生之厚.

用他的成長滋長的距離.

用他自己過的生命時間盤算得到多少與還剩下多少生命時間.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

胡扯聽見的事情好的取活著者,平地走未相逢威武勇猛獨角獸橫暴作惡的人,到部隊未覆蓋第一位戰士.

一般只要聽到認為好的事就開始散播不實訊息,讓一般人相信如此就能改變遇到凶象,結果都呈現無法預知的凶象結果.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獨角獸沒有地方丟擲牠的競爭與較量,威武勇猛沒有地方籌劃牠的掌,戰士沒有地方允許他的兵器.

要讓橫暴作惡的人沒有機會耍狠的空間,讓威武勇猛沒有地方展現他的威力,讓戰士沒有地方允許運用他的兵器.

夫何故?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以其無死地.

拿他的沒有生命的結束位置.

小心不要到時候落的死無葬生之地.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出】
(1) 由裡面去到外面。與「入」相對。如:「出門在外」、「足不出戶」。
(2) 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毛病」、「出事了!」
(3) 脫離、離開。如:「出家」、「出軌」、「出走」。
(4) 給與、支付。如:「出錢」、「出納」、「量入為出」。
(5) 表現、顯露。如:「出現」、「出洋相」、「水落石出」。
(6) 超越。如:「出乎意料」、「容貌出眾」、「出人頭地」。
(7) 發洩。如:「出氣筒」、「出了口怨氣」。
(8) 到。如:「出席」、「出場」、「出勤」、「出庭」。
(9) 策劃、擬定。如:「出計謀」、「出主意」、「出題目」。
(10) 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效果。如:「拿出好成績」、「看出嚴重性」、「做出這等事」。

【生】
(1)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2)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3)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4)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5)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6)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7)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8)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9) 非常。如:「生恐」、「生怕」。
(10)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11)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入】
(1) 從外面進到裡面。與「出」相對。如:「入口」、「出入」、「入境」、「入場」、「引狼入室」。
(2) 參加。如:「入學」、「入會」、「入股」、「入伍」。
(3) 收進、所得。如:「收入」、「入帳」、「量入為出」、「入不敷出」。
(4) 到、達。如:「入夜」、「入夏」、「入冬」。
(5) 落。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6) 合乎。如:「入時」、「入流」、「入情入理」。
(7) 沉溺、深陷。如:「入迷」、「入神」、「走火入魔」。
(8)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月」、「屋」、「質」、「覺」等字。

【死】
(1) 生命的結束。如:「死亡」、「視死如歸」、「死於非命」、「人死不能復生」。
(2) 形容至極的狀態。如:「痛死了!」、「醜死了!」、「氣死我了!」
(3) 不靈活的、固執不變通的。如:「死板」、「死腦筋」、「死方法」、「死規矩」、「死心眼」。
(4) 失去作用的,不能活動的。如:「死棋」、「死會」、「死殘」。
(5) 堅決的。如:「死守」、「死等」、「死戰」、「死不認帳」。
(6) 不通的。如:「死巷」、「死胡同」。
(7) 牢固、固定。如:「這椅子是釘死的。」
(8) 靜止不動的。如:「死水」。
(9) 罵人的話,有時可表示親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頭」、「死傢伙」。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徒】
(1) 門人、學生。如:「門徒」、「徒弟」、「學徒」、「名師出高徒」。
(2) 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基督徒」、「佛教徒」。
(3)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狂徒」、「不法之徒」。
(4) 只。如:「徒增困擾」、「徒具形式」。
(5) 白費、無效的樣子。如:「徒然」、「馬齒徒長」、「徒勞無功」、「徒費脣舌」。
(6) 完全沒有憑藉。如:「徒手」、「徒步」。
(7)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十】
(1) 自然數的第十位。大寫作「拾」,阿拉伯數字作「10」。
(2) 數目是十的。如:「十人」、「十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3) 滿足、達到極點。如:「十足」、「十分」、「十全十美」。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三】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死】
(1) 生命的結束。如:「死亡」、「視死如歸」、「死於非命」、「人死不能復生」。
(2) 形容至極的狀態。如:「痛死了!」、「醜死了!」、「氣死我了!」
(3) 不靈活的、固執不變通的。如:「死板」、「死腦筋」、「死方法」、「死規矩」、「死心眼」。
(4) 失去作用的,不能活動的。如:「死棋」、「死會」、「死殘」。
(5) 堅決的。如:「死守」、「死等」、「死戰」、「死不認帳」。
(6) 不通的。如:「死巷」、「死胡同」。
(7) 牢固、固定。如:「這椅子是釘死的。」
(8) 靜止不動的。如:「死水」。
(9) 罵人的話,有時可表示親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頭」、「死傢伙」。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動】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地】
1.
(1)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2)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3)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4)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5)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6) 本質、底子。如:「質地」。
2.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何】
(1) 疑問詞:
A>什麼。如:「何人」、「何年何月」、「有何相干」。
B>為什麼。如:「何必」、「何樂不為」。C>哪裡。如:「何去何從」、「子欲何往?」
(2) 嘆詞。多麼,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多」、「何其不幸」。
(3) 副詞。豈、怎麼。如:「何只」、「何足掛齒」。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其】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厚】
(1) 扁平物體表面與底部間的距離。如:「厚度」、「這塊木板約有三寸厚。」
(2) 不薄的。如:「厚脣」、「厚書」、「厚紙板」、「天高地厚」。
(3) 深、濃。如:「酒味厚」、「隆情厚誼」。
(4) 多、大。如:「厚利」、「厚禮」、「厚望」。
(5) 不刻薄。如:「厚道」、「敦厚」、「仁厚」、「寬厚」、「忠厚老實」。
(6) 重視、推崇。如:「厚此薄彼」、「厚古薄今」。

【蓋】
(1) 遮覆、被覆。如:「覆蓋」、「掩蓋」、「蓋被子」。
(2) 用來掩覆的東西。如:「鍋蓋」、「鋪蓋」、「杯蓋」。
(3) 建築。如:「蓋房子」、「蓋停車場」。
(4) 加上去、加在前面。如:「蓋章」、「蓋手印」。
(5) 吹牛、胡扯。如:「亂蓋」、「少蓋了!」
(6) 超越。如:「蓋世奇才」。
(7) 人體的扁平骨頭。如:「膝蓋」。

【聞】
(1) 聽到。如:「不聞不問」、「所見所聞」、「聞風響應」、「百聞不如一見」。
(2) 聽見的事情、消息。如:「新聞」、「趣聞」、「天下奇聞」、「博學多聞」。
(3) 用鼻子分辨氣味。如:「聞香下馬」、「你聞到什麼味道沒有?」
(4) 傳達報呈。如:「奉聞」。
(5) 名譽、名望、名聲。如:「不求聞達」。

【善】
(1)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2)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專長於。如:「善於辭令」、「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熟悉的。如:「面善」。
(5) 容易。如:「善忘」、「善變」、「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6) 待人親切。如:「和善」、「友善」、「善待」。
(7) 收拾整理、辦理。如:「善後」。

【攝】
(1) 取。如:「攝取」、「攝魂」。
(2) 拍照。如:「攝影」、「拍攝」。
(3) 代理。如:「攝理」、「攝政」、「攝行」、「攝位」。
(4) 管理。如:「統攝」。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陸】
1.
(1) 高出水面的平地。如:「大陸」、「陸地」。
(2) 大陸地區的簡稱。如:「陸委會」。
(3) 旱路。如:「水陸交通」。
(4) 姓。
2. 「六」的大寫。

【行】
1.
(1)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2) 駕駛。如:「行車」、「行駛」。
(3)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4)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5)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6)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7)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8)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9) 將要。如:「行將就木」。
(10)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2.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3.
(1)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2)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3)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4)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遇】
(1) 相逢。如:「偶遇」、「相遇」、「遇見」、「他鄉遇故知」。
(2) 機會。如:「際遇」、「機遇」。
(3) 遭受。如:「遭遇」、「遇難」、「遇害」、「遇救」。
(4) 對待。如:「禮遇」、「殊遇」。
(5) 待遇:
A>對待、款待。如:「他到山地鄉去訪問,受到非常好的待遇。」
B>薪水、工作的報酬。如:「這家公司的待遇不錯。」

【虎】
1.
(1) 一種猛獸。屬脊椎動物。形狀像貓,體型碩大。全身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情凶猛,為肉食性動物。俗稱為「老虎」。
(2) 威武勇猛。如:「龍兄虎弟」、「虎父無犬子」。
(3) 虎虎:形容精神充沛的樣子。如:「虎虎生風」。
2. 馬馬虎虎:隨便、不仔細。如:「他做每一件事都是馬馬虎虎,交差了事。」

【兕】
1、驚恐。如:凶懼。
2、橫暴作惡的人。如:元兇。
3、狠惡。如:兇頑。

【軍】
(1) 武裝部隊、兵種。如:「國軍」、「陸軍」、「海軍」、「空軍」。
(2) 野戰部隊中大於師而小於軍團的戰鬥單位,通常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師及必要的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
(3) 充軍:古時遣發犯罪的人到遠地服役。

【被】
1.
(1) 睡覺時蓋在身上的東西。如:「被子」、「棉被」、「毛巾被」。
(2) 覆蓋。如:「被覆」。
(3) 表被動。如:「他被揍了!」、「他被野狗咬了一口。」
2.
(1) 散開。通「披」。如:「他被頭散髮的樣子好難看。」
(2) 將衣物披搭在身上。通「披」。如:「被堅執銳」。

【甲】
(1) 天干的第一位。
(2) 次序第一的。如:「甲等」、「甲級」、「甲班」。
(3) 軍人作戰時穿以護身的衣物。如:「盔甲」、「甲冑」。
(4) 堅硬的外殼。如:「龜甲」、「鱗甲」、「裝甲車」、「甲介動物」。
(5) 超過一般、居首位的。如:「富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
(6) 假定的代名詞。如:「某甲」、「甲地」。
(7) 動物手腳尖端所生的角質物。如:「指甲」、「腳趾甲」。
(8) 甲板:覆蓋在船艙上的平面鐵板或木板。
(9) 甲狀腺:內分泌腺之一。位於喉頭及氣管上端之兩側,所分泌之甲狀腺素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10) 臺灣地區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一甲有二千九百三十四坪,等於零點九七公頃。

【兵】
(1) 武器。如:「兵器」、「兵械」、「短兵相接」。
(2) 戰士。如:「步兵」、「兵卒」、「兵來將擋」、「單兵攻擊」。
(3) 軍隊。如:「揮兵進攻」、「兵強馬壯」、「鳴金收兵」。
(4)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的。如:「兵法」、「兵略」、「兵不厭詐」、「紙上談兵」。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所】
(1) 地方、位置。如:「處所」、「場所」、「適得其所」。
(2) 機關、單位。如:「診所」、「派出所」、「鎮公所」、「研究所」。
(3) 語助詞:
A>表示動作的意向。如:「所向無敵」、「據我所知」。
B>與「為」、「被」合用,表示被動。如:「他的作品被大家所喜愛。」
(4) 指示代名詞。如:「所見所聞」、「所作所為」。
(5) 量詞。用於計算建築物的單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學校」。
(6) 所以:
A>因此,表示結果。如:「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才管你。」
B>為何、為麼,表示原因。如:「這就是我所以要轉學的原因。」

【投】
(1) 丟擲。如:「投球」、「投石問路」。
(2) 放入、放進去。如:「投票」、「投資」。
(3) 參加。如:「投考」、「投保」、「投身軍旅」。
(4) 寄送、遞送。如:「投書」、「投稿」。
(5) 歸順、走向。如:「投降」、「投誠」、「棄暗投明」。
(6) 相合、合得來。如:「投緣」、「情投意合」、「意氣相投」。
(7) 跳入、跳進去。如:「投江」、「自投羅網」。
(8) 照射。如:「投影」、「投射」。

【角】
1.
(1) 獸類頭上或鼻前長出的硬質突狀物。如:「牛角」、「羊角」、「鹿角」、「犀牛角」。
(2) 幾何學上稱兩直線相交所夾成的空間。如:「直角」、「鈍角」、「對頂角」。
(3) 地理學上指陸地向海中突出的部分。如:「鼻頭角」、「好望角」。
(4) 方向、方位。如:「東北角」、「西南角」。
(5) 邊緣。如:「牆角」、「桌角」、「角落」、「屋角」。
(6) 競爭、較量。如:「角力」、「口角」、「角逐」。
(7) 角膜:眼球表面的透明薄膜。具有保護及折射光線的作用。
(8) 吹管樂器之一。多用於軍隊中。如:「號角」。
(9) 量詞。用於計算貨幣的單位。十角等於一元。
2.
(1) 演員。如:「主角」、「配角」、「丑角」、「角色」。
(2) 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

【措】
(1) 安排、安置。如:「措辭」、「措手不及」、「驚慌失措」、「手足無措」。
(2) 籌劃。如:「措施」、「籌措」。

【爪】
1.
(1) 指甲。如:「指爪」、「腳爪」。
(2) 動物的掌和趾。如:「鷹爪」、「張牙舞爪」。
(3) 爪牙:比喻受指使為頭目辦事的部眾。
2. 爪子:動物的腳。如:「雞爪子」、「虎爪子」。

【容】
(1) 包含。如:「容納」、「容量」、「容受」、「容身之處」。
(2) 可以、允許。如:「不容」、「容許」。
(3) 忍讓、原諒。如:「容忍」、「包容」、「寬容」。
(4) 面孔、相貌。如:「面容」、「笑容」、「容貌」、「儀容」、「容顏」、「容光煥發」。
(5) 表面形態。如:「陣容」、「臺北市容」。
(6) 修飾、打扮。如:「女為悅己者容」。
(7) 或許、也許。如:「容或有之」。

【刃】
(1) 刀口、刀鋒。指兵器銳利的部分。如:「刀刃」、「鋒刃」、「迎刃而解」。
(2) 泛稱具有鋒刃的兵器。如:「拔刃奮起」。
(3) 殺。如:「自刃」、「手刃敵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