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六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老子道德經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直譯內容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時間裡面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方法,反失去原來的形態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而汙穢的;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時間裡面沒方法,巨大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成長由在城市周圍,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

過失沒有差不多在允許想要或希望,災害或災難沒有差不多在未洞悉不缺乏,過失沒有差不多在想要或希望獲取.

故知足之足,常足.

所以洞悉充滿的不缺乏,普遍的不缺乏.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六章】是要告訴我們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時間裡面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方法,反失去原來的形態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而汙穢的;

現在時間裡面事實狀況面存在程序方法,因為不懂所以失去能載重行遠與奔馳功能卻只是記錄失敗悲慘汙穢結果記憶;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時間裡面沒方法,巨大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成長由在城市周圍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時間裡面程序去不懂此方法,以至於忙碌一生卻遠離繁華人生而往失敗窮困孤獨地方執行.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

過失沒有差不多在允許想要或希望,災害或災難沒有差不多在未洞悉充滿,過失沒有差不多在想要或希望獲取.

犯錯大體都一樣都是為了想要或希望之需,錯誤之源大體都一樣沒有去洞悉了解所要的定義,過失大體一樣都只想要獲取之需而已.

故知足之足,常足.

所以洞悉充滿的不缺乏,普遍的不缺乏.

所以要真洞悉了解為何所要定義,才能真正滿于適合所要定義就不會缺乏.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卻】
(1) 退。如:「退卻」、「卻敵」、「望而卻步」。
(2) 推辭、不接受。如:「盛情難卻」、「卻之不恭」。
(3) 去、掉。如:「失卻」、「了卻」、「忘卻」、「除卻」。
(4) 反、倒。如:「他叫我們一定要準時出席,自己卻遲到了。」

【走】
(1) 步行。如:「走路」。
(2) 逃跑。如:「逃走」、「敗走」。
(3) 離開。如:「走開」、「我明天就要走了。」
(4) 往、去。如:「走訪」、「走投無路」。
(5) 交往、來往。如:「走動」、「他們兩家走得很勤。」
(6) 洩漏。如:「走漏」、「走光」、「走電」。
(7) 失去原來的形態。如:「走味」、「走樣」、「走調」。
(8) 移動。如:「拿走」、「這步棋走錯了。」、「那個鐘走得太快了。」
(9) 比喻死亡。如:「他撒手走了。」
(10) 供步行的。如:「走廊」、「走道」。

【馬】
(1) 動物名。脊椎動物,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如:「馬匹」、「駿馬」。
(2) 馬上:立刻。如:「政府為了便民,特地成立馬上辦中心。」
(3) 兵馬:泛指兵力。如:「我方的兵馬是敵方的一倍。」
(4) 人馬:多指人員。如:「登山隊的人馬剛從這兒經過。」
(5) 馬虎:隨便、不嚴謹。如:「為人處事,不可馬虎。」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糞】
(1) 屎,動物的肛門排泄物。如:「鳥糞」、「牛糞」、「馬糞」。
(2) 汙穢的。如:「糞土」。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

【戎】
(1)兵器的總稱。見“說文”。
(2)戰事;軍事。如:戎機。
(3)兵車。如:小戎。
(4)軍隊。如:投筆從戎。
(5)巨大。如:戎弓。
(6)古代稱我國西部的種族。如:西戎。

【生】
(1)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2)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3)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4)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5)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6)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7)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8)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9) 非常。如:「生恐」、「生怕」。
(10)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11)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郊】
(1) 在城市周圍,離城市不遠的地方。如:「郊外」、「郊區」、「結伴遊春郊」。
(2) 古代祭祀天的典禮。如:「郊祀」。

【罪】
(1) 犯法的行為。如:「犯罪」、「罪行」、「罪狀」、「罪惡」。
(2) 過失。如:「賠罪」、「罪過」。
(3) 犯法的、有過失的。如:「罪人」、「罪犯」。
(4) 痛苦、苦難。如:「受罪」。
(5) 刑罰。如:「死罪」、「判罪」。
(6) 責備。如:「怪罪」。

【莫】
(1) 不要。如:「莫怕」、「莫慌」、「閒人莫入」。
(2) 沒有。如:「莫不歡喜」、「聽到這個好消息,大家莫不歡欣鼓舞。」
(3) 不能、無法。如:「莫測高深」、「變化莫測」。
(4) 莫非:
A>表示推測、疑問的語詞。如:「莫非是他拿走的?」、「莫非是有人在暗地裡作怪?」
B>沒有不是,都是。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5) 莫逆:沒有違逆的事情,比喻朋友要好。如:「莫逆之交」。

【大】
1.
(1)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3)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4)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5)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6)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7)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2.
(1)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2) 大王:
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
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欲】
(1) 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物欲」、「欲望」、「求知欲」。
(2) 想要、希望。如:「欲哭無淚」、「暢所欲言」、「欲蓋彌彰」、「欲罷不能」、「為所欲為」、「隨心所欲」。
(3) 將要。如:「搖搖欲墜」、「飄飄欲仙」、「昏昏欲睡」、「呼之欲出」、「震耳欲聾」、「蠢蠢欲動」。

【禍】
(1) 災害、災難。與「福」相對。如:「禍害」、「災禍」、「車禍」、「禍端」、「禍根」、「飛來橫禍」、「禍從天降」、「禍從口出」。
(2) 加害。如:「禍國殃民」。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知】
(1)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2)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3)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4)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5) 招待、禮遇。如:「知客」。
(6) 主持。如:「知縣」。
(7)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8)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足】
(1) 腳。如:「雙足」、「大足」、「節足動物」。
(2) 充滿、不缺乏。如:「充足」、「足夠」、「滿足」。
(3) 可以。如:「足供參考」、「足以自豪」。
(4) 值得。如:「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5) 整整的、完全的。如:「玩足了一星期」、「在水中悶了足足有三分鐘的氣。」
(6) 遠足:一種短程徒步郊遊的活動。如:「明天老師要帶我們全班去陽明山遠足。」
(7) 足下:
A>腳下。如:「她足下踩著三寸的高跟鞋。」
B>尊稱君主或朋友,在書信中常用。

【得】
1.
(1)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2)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3)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4)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嘩」、「得饒人處且饒人」。
(5)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2.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3.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常】
(1) 普遍的、一般的。如:「日常」、「平常」、「常態」、「常識」、「人之常情」。
(2) 反復發生的。如:「時常」、「經常」。
(3) 持久固定不變的。如:「常理」、「常道」、「常規」。
(4) 時時可行、恆久不變的倫理、法則。如:「倫常」、「三綱五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術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